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①古代夏族及以后的汉族对周边各民族的泛称。又常在前加数字“四”,称“四夷”,即东、南、西、北四方的夷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夷蛮戎狄配四方后,遂有了以泛指一方族称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来释“四夷”。“”,亦作“裔”,如《左传》定公十年孔丘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正史中的《四夷传》,在一些政典、类书中作《四裔考》。用“”或“四夷”统称周边各民族,常见于先秦文献:《尚书·大禹谟》有“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礼记·大学》:“进诸四夷,不与同中国”;《孟子·梁惠王上》:“莅中国而抚四夷”。秦汉以后,史书虽已以具体的族称来记周边各族的活动,但直到元明时代,一些史书仍以夷或四夷统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包括今一些邻国),如:《论衡·变虚篇》有“四夷入诸夏,因译而通”;《新五代史》以《四夷附录》为汉族以外的诸少数民族立传,《通志》有《四夷传》,《通典》以《边防典·四裔》介绍周边各少数民族,《文献通考》和《续文献通考》等有《四裔考》。“四夷”或“四裔”所概指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包括的具体民族,因时间和朝代不同,指称的对象皆有变化和扩大,象东夷在先秦是指今山东半岛和淮河中下游的莱夷、徐夷、淮夷等,秦汉以后则是指今东北地区、朝鲜半岛等地的挹娄、夫余、沃沮、三韩、东、高句骊、新罗、百济、倭或日本、流鬼(在今堪察加半岛)等。“”字从“”从“弓”,是猎人的形象,表明古代的夷人,大多以狩猪为生。不过,现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现揭示,先秦东夷中一些部族的文化发展水平,已接近华夏族。 ②古代夏族及汉族对东方诸民族的泛称。《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许慎《说文解字》在释“”字中也说,“”指“东方之人也”。 ③清代对今中国境外国家的泛称。《清朝续文献通考·四裔考》中列举的四裔,除与中国邻近的国家外,还有波斯(今伊朗)、土耳其、葡萄牙、英吉利、和(荷)兰、法兰西、丹麦、瑞典、那(挪)威、比利时、德意志、瑞士、美利坚、墨西哥、巴西、古巴、秘鲁、刚果、智利、塞尔维亚、俄罗斯等。 ④19世纪中叶前后对外国侵略者的蔑称。如称外国侵略者为“外夷”、“夷人”,在鸦片战争中称英国侵略者为“英夷”。

猜你喜欢

  • 达益巴

    1246—1318元代吐蕃高僧。吐蕃临洮人。至元元年(1264)应帝师八思巴之召至京师,为帝师亲随侍从凡13年,朝夕聆听言教,学问大进。十三年(1276)扈从帝师西还,行至临洮以体弱难行遂留滞当地凡1

  • 沐川长官司

    明、清四川彝族土司名。明洪武四年(1371),当地头目悦德忠归附,授四川屏山县世袭沐川长官司长官,赐姓悦,属马湖土知府(治今四川屏山县)。清顺治九年(1652),长官悦峣瞻投诚,仍授长官,颁给印信、号

  • 不怜吉歹

    见“卜怜吉歹”(20页)。

  • 符那南

    ?—1470明宪宗朝儋州黎族农民起义首领。海南岛儋州七坊峒人。黎族。成化五年(1469),土舍王赋(一作贼)侵夺七坊峒黎人田土,诸黎蓄恨。乘王赋往临高祭扫之机,刻箭传约,合谋截杀王赋,未果。后拥众自号

  • 盖脸

    又称作面具。契丹民族贵族的一种葬具。用薄铜(或银)板按脸型打制而成,有的鎏金。入葬时,盖于死者面部,为防滑脱,两旁用铜丝套于死者耳部。据《虏廷事实》载:“北人丧葬之礼,盖各不同,”“惟契丹一种特有异焉

  • 耶律棠古

    辽末臣将。字蒲速宛。契丹族。皇族六院郎君葛剌之后。史载其性坦率,好辨善恶,人有不善,必尽言,不隐违,时号“强棠古”。道宗朝入仕,大康(1075—1084)中,补本班郎君。在朝屡数宰相得失,由是久不得升

  • 经世大典征缅录

    书名。又名《皇元征缅录》、《元朝征缅录》。元人撰,不著姓名。此书出自官府档册,载征缅事。《元史·缅国传》即据此稍有增删。载至元八年(1271)至大德五年(1301)八月事。因作于天历、至顺年间(132

  • 浑州

    唐羁縻州名。故址在今陕西延安北延水旁。唐仪凤(676—679)中,附唐之吐谷浑部落自凉州徙此,因以置州,隶延州节度使。

  • 保德

    宋代云南大理国国王段思廉年号。?—1075。

  • 佟国印

    ?—1671清朝将领。汉军正蓝旗人。骑都尉佟恒年之子。初袭父职。崇德三年(1638),授工部副理事官。六年(1641),随睿亲王多尔衮征明,围锦州,攻松山、杏山,炮击塔山,取胜,叙功,加一云骑尉,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