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①古代夏族及以后的汉族对周边各民族的泛称。又常在前加数字“四”,称“四夷”,即东、南、西、北四方的夷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夷蛮戎狄配四方后,遂有了以泛指一方族称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来释“四夷”。“”,亦作“裔”,如《左传》定公十年孔丘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正史中的《四夷传》,在一些政典、类书中作《四裔考》。用“”或“四夷”统称周边各民族,常见于先秦文献:《尚书·大禹谟》有“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礼记·大学》:“进诸四夷,不与同中国”;《孟子·梁惠王上》:“莅中国而抚四夷”。秦汉以后,史书虽已以具体的族称来记周边各族的活动,但直到元明时代,一些史书仍以夷或四夷统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包括今一些邻国),如:《论衡·变虚篇》有“四夷入诸夏,因译而通”;《新五代史》以《四夷附录》为汉族以外的诸少数民族立传,《通志》有《四夷传》,《通典》以《边防典·四裔》介绍周边各少数民族,《文献通考》和《续文献通考》等有《四裔考》。“四夷”或“四裔”所概指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包括的具体民族,因时间和朝代不同,指称的对象皆有变化和扩大,象东夷在先秦是指今山东半岛和淮河中下游的莱夷、徐夷、淮夷等,秦汉以后则是指今东北地区、朝鲜半岛等地的挹娄、夫余、沃沮、三韩、东、高句骊、新罗、百济、倭或日本、流鬼(在今堪察加半岛)等。“”字从“”从“弓”,是猎人的形象,表明古代的夷人,大多以狩猪为生。不过,现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现揭示,先秦东夷中一些部族的文化发展水平,已接近华夏族。 ②古代夏族及汉族对东方诸民族的泛称。《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许慎《说文解字》在释“”字中也说,“”指“东方之人也”。 ③清代对今中国境外国家的泛称。《清朝续文献通考·四裔考》中列举的四裔,除与中国邻近的国家外,还有波斯(今伊朗)、土耳其、葡萄牙、英吉利、和(荷)兰、法兰西、丹麦、瑞典、那(挪)威、比利时、德意志、瑞士、美利坚、墨西哥、巴西、古巴、秘鲁、刚果、智利、塞尔维亚、俄罗斯等。 ④19世纪中叶前后对外国侵略者的蔑称。如称外国侵略者为“外夷”、“夷人”,在鸦片战争中称英国侵略者为“英夷”。

猜你喜欢

  • 张凤藻

    清代书画家。字镜芝。四川巴县(今属重庆市)人。回族。县诸生。约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人。工诗、书、画,时有“郑虔三绝之目”。尤善篆、隶,见重于学使、书法家何绍基。著有《金石府韵府》行世。

  • 昂仁

    地名。藏语音译,意为“长沟”。亦称章阿布林、昂木仁、昂仁孜、傲不仁、傲布林等。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雅鲁藏布江与多雄藏布之间,属日喀则地区。原西藏地方政府在此设昂仁宗。1960年与桑桑和梅康沙两谿合并,

  • 端斗拉

    东乡语音译,意为“漫花儿”。东乡族民歌演唱形式。流行于甘肃省东乡族地区。明末清初开始流行。属河湟花儿范畴,多为苦歌与情歌。四句一首,前两句为比兴,后两句为本意。每段的第一、三句为9个字或10个字,二、

  • 大连氏

    见“高车十二姓”(1919页)。

  • 斡拙

    即“兀者”(107页)。

  • 喇嘛

    藏语音译。意为“上师”。原系对藏传佛教(喇嘛教)地位高,影响大,博学能为人师者的高僧之尊称,别于一般僧人,后泛指一般僧人。始于元朝。清沿明制,有驻京喇嘛、西藏喇嘛,西番喇嘛及游牧喇嘛等类。高僧享受优礼

  • 喀尔喀赛音诺颜部左翼左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札布噶河源。东至烘乌,接本部右翼后旗界;西至膏林塔拉,接本部中后旗界;南至莫霍尔噶顺,接军台及本部右翼右后旗界;北至哈喇乌苏,接本部中左旗界。有佐领2。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盟。旗主

  • 兔力帖木儿

    ?—1425明哈密忠义王。蒙古贵族。忠顺王※脱脱从弟。永乐八年(1410),脱脱卒后,于次年受明封忠义王,赐印诰、玉带,受命世守哈密。十年,遣陪臣阿都儿火者贡马“谢恩”,请于哈密置僧纲司,以僧速都剌失

  • 煌行

    西夏职官。西夏文《官阶封号表》载为权位之一。西夏语音“六合尼正”,与中等司等位。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

  • 罗泼

    部分彝族的自称。彝语音译,意为“罗人”。他称阿条。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元阳、金平、罗平、西畴、镇沅、祥云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