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玫
僜语音译,意为“族”、“家族”、“姓氏”。西藏察隅地区僜人在父系氏族解体后存在的以姓氏为联系内部严禁通婚的血缘集团。由同一男性祖先的若干代后裔组成。察隅县有41个巴玫(包括从大的巴玫中分离出来的一些小巴玫)。每一巴玫有自己的名称,如“达卜劳”、“达崩宁”、“德嘎”等,同时又是本巴玫成员的姓氏。至解放前夕,同巴玫成员除不得通婚外,还保留有按巴玫聚居、相互继承财产、共同进行宗教活动及血族复仇等氏族制度的残余。
僜语音译,意为“族”、“家族”、“姓氏”。西藏察隅地区僜人在父系氏族解体后存在的以姓氏为联系内部严禁通婚的血缘集团。由同一男性祖先的若干代后裔组成。察隅县有41个巴玫(包括从大的巴玫中分离出来的一些小巴玫)。每一巴玫有自己的名称,如“达卜劳”、“达崩宁”、“德嘎”等,同时又是本巴玫成员的姓氏。至解放前夕,同巴玫成员除不得通婚外,还保留有按巴玫聚居、相互继承财产、共同进行宗教活动及血族复仇等氏族制度的残余。
辽金常见的一种民间组织。由崇奉宗教的善男信女集结组合而成。亦作千人邑会。北魏以降,很多地区为建寺造像组成邑、会、社等不同名称的民间组织,人数众寡不一,辽金多达千人,以至二、三千人或更多。此“千”非确指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阔脱臣”、“库特齐”。释义诸书各异:《元朝秘史》释为“家人”、“伴当”;《元史语解》作“跟役”;《元史·兵志二》称“侍上带刀及弓矢者,曰云都赤、阔端赤。”《元史·张珪传》又称:
蒙古国将领。又译孛坚。兀鲁兀氏。初事铁木真(成吉思汗),充宿卫,随从统一蒙古诸部。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以功封千户长。窝阔台汗(1229—1241年在位)时,领蒙古、汉军从攻河中及潼关、
彝语音译。民主改革前四川凉山昭觉滥坝等地区彝族奴隶社会中所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之一。1楼拍土地撒播种子7斗5升至1石。租种一楼拍土地,须交纳地租6斗。
又称飞山峒蛮。飞山峒僚、溆州蛮、武冈僚。因其地有飞山而得名。有谓因居民蹿山如飞故名。秦称※黔中蛮,汉称※武陵蛮。分布在溆州、邵州、武冈(在今湖南黔阳、怀化、城步一带)等地。唐末乾宁二年(895),与※
藏族部落名。在青海湟中县西南临近鲁沙尔之上新庄、大源、盘道、大才一带。清代称塔尔寺族,民国时称金塔乡,解放后曾改为金塔藏族自治乡。相传是雍正(1723—1735)间,罗卜藏丹津叛乱被平息后划归塔尔寺管
1744—1807清代青海瞿昙寺高僧,第二世寺主。藏族。出生于凉州之纳洋。拜贡哇为师,于瞿昙寺学习《集类学》、《中论》、《般若》等。20岁依松巴堪钦受比丘戒。25岁赴西藏,入哲蚌寺郭芒扎仓从师隆多喇嘛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五等级封号之一,授龟纽镀金银印。至元二十七年(1290),太宗第三子阔出之孙合带(又作哈歹)受封。
见“二十四史”(6页)。
古海名。 ①见《史记·大宛列传》,“于窴(今新疆和田境内)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此指帕米尔高原以西诸河向西流入的今咸海或里海。 ②见《汉书·平帝纪》和《王莽传》。元始四年(公元4年),西羌良愿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