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师公舞

师公舞

亦名跳神。原系壮族师公做“道场”时的舞蹈,今改进为壮族民间舞蹈艺术。流行于广西河池、南丹、宜山、来宾、柳江、鹿寨、融安、贵县、邕宁、武鸣等地。相传起源于唐代。宋代名闻京师的桂林傩舞,乃其前身。表演者1至9人不等,以奇数为宜,边唱边舞。一般用壮语演唱,唱词以民歌为基础。动作粗犷,两手上举,伸张五指,两脚叉开,作“伛”、“蹇”、“揖”、“转”动作,有时边舞边走,时而绕行,时而交叉穿梭。有时舞者手持乐器,边敲击乐器边舞蹈。有的舞者手持木剑、木刀、木棍等法器,头戴法帽或木偶面具,身着法衣或民间服装。传统节目有《莫一大王》、《白马娘娘》、《蛙神师傅》、《花婆元帅》等等,多为壮族民间崇拜的传说人物或神灵。

猜你喜欢

  • 奥鲁赤

    ①蒙元时期蒙古官名。详见“奥鲁”(2252页)。 ②(1232—1297)元朝将领。蒙古札剌儿部人。※忒木台子。有智勇。早年为宪宗宿卫。八年(1258),从征蜀,攻钓鱼山。世祖至元五年(1268),从

  • 丁零

    古族名。亦作丁灵、钉灵、丁令。古音读作“颠连”,自称狄历。其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后正式见于《史记·匈奴传》。一说丁零之历史应追溯至《山海经》所载我国传说时代和商周的鬼方。春秋战国时,分布在东起今贝加

  • 抛帛

    壮族青年男女社交风俗。流行于广西左江、右江、柳江流域。每年春节期间或三月三举行。届时,男青年裂布为帕,带往歌圩上,在对歌中如遇到意中人,即将布帕予之;女的答以绣花鞋或汗衫、绣囊、绣球等物,作为相互爱慕

  • 大唐天宝战士冢

    唐代在南诏阵亡将士合葬墓。俗称“万人冢”。地点在龙尾城(后称下关,今大理市治)龙尾河(今西洱河)南岸,即今下关天宝街南侧、黑龙桥南端。原冢高约3米,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10米,四周围以长条大青石,

  • 满罕木士

    民国初年新疆和田维吾尔族农民暴动领导人。和田古尔巴庄人。维吾尔族。1919年4月,因不堪反动官府残酷压迫,与同庄人热合满(维吾尔族)一起率100余名群众揭竿起义,袭击邻近的柴明瓦街市,击伤前来镇压的阿

  • 戴辣

    契丹语,意“烧甲”。契丹族对“小春节”(十月十五日)的称谓。每年十月,契丹五京进奉纸造小衣甲、枪刀、器械各1万副,至十五日,将其堆垛,契丹皇帝率臣僚望祭木叶山(相传族源神地),奠酒,用契丹字书状一纸,

  • 平淀

    简称“淀”,亦写作“甸”。契丹民族对水旁平地之称谓(非同中原以“淀”称湖泊之类),如《辽史》所记“黑山平淀”、“黑河平淀”、“辽河之平淀”、“春州北平淀”等。塞北多山岭大漠,凡河旁湖畔,地平土沃,水草

  • 衣杜

    旧时纳西族社会的基层组织。纳西语音译。意为“住宅”,引伸为“亲族”之意。流行于云南永宁纳西族地区。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结成的※斯日(女儿氏族)。由于生产发展,人口增长,分裂为若干独立的生产、生活单位—衣社

  • 乌丹

    ?—1690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纳喇氏。叶赫贝勒锦台什曾孙。康熙十一年(1672),以一等侍卫同学士郭廷祚往视淮安河工决口。十三年,随顺承郡王勒尔锦征叛藩吴三桂,署副都统,领兵驻太原。十五年(16

  • 临潢府故城遗址

    即辽上京。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2里处。神册三年(918)建京城,初名皇都。会同元年(938),改为上京临潢府。在辽国军事、政治、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解放后,经考古工作者考察,查清故城的规模和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