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源郡女真国书碑
碑石。金代修建佛寺以女真文字雕刻的功德题名碑,因原立于朝鲜咸镜北道庆源郡东原面禾洞佛寺,故名。现存汉城博物馆。碑身上部已残去一段,现存部分高约2米,宽约0.6米,厚约0.45米。四面皆刻女真字,字径2寸。无汉字译文。碑文记述金代曷懒路和速频路的女真族施主捐资建寺、塑造佛像等情况,末列有大量女真人姓名。是研究女真文字和金代佛教的珍贵资料。1919年汉城出版的《朝鲜金石综览》刊有拓本照片和摹本。金光平、金启孮《女真语言文字研究》对此碑的解读最详尽。
碑石。金代修建佛寺以女真文字雕刻的功德题名碑,因原立于朝鲜咸镜北道庆源郡东原面禾洞佛寺,故名。现存汉城博物馆。碑身上部已残去一段,现存部分高约2米,宽约0.6米,厚约0.45米。四面皆刻女真字,字径2寸。无汉字译文。碑文记述金代曷懒路和速频路的女真族施主捐资建寺、塑造佛像等情况,末列有大量女真人姓名。是研究女真文字和金代佛教的珍贵资料。1919年汉城出版的《朝鲜金石综览》刊有拓本照片和摹本。金光平、金启孮《女真语言文字研究》对此碑的解读最详尽。
蒙古语音译,又作牙速。《元朝秘史》译作“骨头”,《华夷译语》释为“骨”。即“族系”之意,为蒙古氏族部落制度下的一种亲族集团。古代蒙古社会的基本因素为斡孛黑(氏族),随着人口繁殖,斡孛黑分衍为若干个,凡
明朝官员。蒙古族。元朝旧臣。通蒙古文书。明永乐(1403—1424)时,由都指挥李贤(蒙古族)荐举于明成祖,任教习翻译。洪熙元年(1425),因积年辛劳,由吏部尚书蹇义上报,升鸿胪寺右丞。
见“大王院”(79页)。
见“高车十二姓”(1919页)。
见“嘎仙洞”(2449页)。
契丹部落。为※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八部之一。唐太宗时,贞观二十二年(648),契丹部落联盟首领※窟哥举部附唐,唐置松漠都督府,改大贺氏八部为十州,以芮奚部为※徒河州(一作徒何州),以该部※辱纥主(部落首
元统一全国后,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少数民族地区则兼有控扼之意。其在云南行省,先后置军民屯共达12处。中大理、金齿等处于至元十二年(1275)拘刷漏籍人户置民屯,二十六年(1289)
见“喀什噶尔”(2205页)。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角昂札萨克旗。雍正元年(1723),土尔扈特部丹忠拒附罗卜藏丹津叛清。三年(1725),以功封札萨克一等台吉,建旗。下设三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七年(1782)赐世
元代行政区划名。隶中书省。治所宁昌县(今辽宁阜新市东北)。蒙古亦乞列思部世居该地。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驸马唆郎(都)哥受封宁昌郡王。仁宗延祐五年(1318),置宁昌府。英宗至治二年(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