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
古郡名、县名。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分武威郡置张掖郡。治所在得(今甘肃张掖县西北),晋改名永平。汉代为匈奴昆邪王(又作浑邪王)驻地。十六国时期,匈奴一支临松(治今甘肃张掖县南)卢水胡人沮渠蒙逊于隆安五年(401)称凉州牧、张掖公,建都于此。义熙八年(412),始迁都于姑臧(治今甘肃武威县)。隋改张掖县,唐后废入吐蕃,清复置。
古郡名、县名。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分武威郡置张掖郡。治所在得(今甘肃张掖县西北),晋改名永平。汉代为匈奴昆邪王(又作浑邪王)驻地。十六国时期,匈奴一支临松(治今甘肃张掖县南)卢水胡人沮渠蒙逊于隆安五年(401)称凉州牧、张掖公,建都于此。义熙八年(412),始迁都于姑臧(治今甘肃武威县)。隋改张掖县,唐后废入吐蕃,清复置。
见“广济寺塔”(133页)。
云南白族之白文古籍。一说即《读史方舆纪要》所引的《绎年运志》或《云南名胜志》所引的《译年运志》,“玄峰”为“绎”字之误。作者及卷数无存。约成书于明初。内容记述大理国主段氏历史。其后撰写大理国史的史乘均
契丹官署名。简称“鼓院”。为受理传达吏民申诉的机构。朝堂外悬鼓,申诉者击鼓上闻,是制原起于魏晋,称登闻鼓。唐于东、西朝堂(洛阳、长安)各置,由监门卫奏闻。辽景宗保宁三年(971)正月,“庚申,置登闻鼓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白水羌所建政权。一说从邓至开始,世为豪首,因以名号。传至像舒治,称王。政治中心在今甘肃文县镇羌堡一带,辖地包括文县以西,宕昌以南,汶岭以北,即白水江中、上游地区。宋文帝时,王像舒耽遣使
官名。开元二年(714)置于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古城)。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属天山军之长官。辖兵5000、马500及所属各守捉、城、镇驻兵。
?—1910清末将领。云南临安府阿迷州(今云南开远县)人。回族。自幼好武喜兵。咸丰八年(1858),以武童入营,随岑毓英军镇压杜文秀回民起义军,累升至都司。光绪元年(1875),从征腾越义军,补游击加
见“敌烈部”(1882页)。
参见“闲散”(1118页)、“世职”(487页)。
南北朝时期北方部落名。族属不明,居女水(在漠北土拉河西、鄂尔浑河上游)流域,与叱突邻部唇齿相依,周围有高车、柔然、鲜卑部落活动,与北魏未发生臣属关系。以游牧为业。北魏登国三年(388),因道武帝拓跋珪
蒙古地区最早的革命刊物。为中共北方工委领导下的农工兵大同盟机关刊物。在李大钊等人指导下,由多松年、乌兰夫负责编辑,于1925年4月25日在北平(今北京)蒙藏学校正式创刊。以蒙汉两种文字印行。向内蒙古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