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喇嘛说
乾隆帝论述喇嘛教宗旨及清廷对该教所持政策的文章。乾隆五十七年(1792)撰。《卫藏通志》卷首有载该文首释“喇嘛”一词含义及清廷沿元、明旧制加封其宗教领袖为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号。继述兴黄教以安蒙古、西藏,为有清一代之宗教政策,并言及呼图克图转世出于一族,为希求世袭爵禄酿成弊端,为除此弊,特立金瓶掣签制以期“辑藏安边”。此文明确宣布清廷对喇嘛教的基本政策,于是后该教在蒙、藏地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乾隆帝论述喇嘛教宗旨及清廷对该教所持政策的文章。乾隆五十七年(1792)撰。《卫藏通志》卷首有载该文首释“喇嘛”一词含义及清廷沿元、明旧制加封其宗教领袖为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号。继述兴黄教以安蒙古、西藏,为有清一代之宗教政策,并言及呼图克图转世出于一族,为希求世袭爵禄酿成弊端,为除此弊,特立金瓶掣签制以期“辑藏安边”。此文明确宣布清廷对喇嘛教的基本政策,于是后该教在蒙、藏地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即“完颜乌带”(1149页)。
清初索伦部著名首领。又作博穆博果里、博穆波果尔、博古里、奔博果尔、奔波果尔。鄂温克族(一说达斡尔族)。世居额尔古纳河与精奇里江之间,以地为姓。以才勇见长,得众心,江南北各城、屯俱附之。下辖多科、噶尔达
1873—1911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广西永淳县(治今横县西北峦城镇)人。壮族。曾在清广西边防督军龙济光部任哨官。后闻孙中山从日本至越南西贡开展革命活动,毅然投奔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
1718—1763清代青海玉树第十九代囊谦王。藏族。雍正十二年(1734)会盟时,受清封为千户,赏戴花翎。乾隆七年(1742),赴拉萨朝拜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赏号纸。九年(1744),再赴西藏拜郡王
1206—1267元朝官员。畏兀儿人。世居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后徙中都(即大都,今北京)。阿的息之子。15岁,尽通畏兀儿文书。受成吉思汗召见,奉命为拖雷后唆鲁禾帖尼管理分地岁赋。后侍忽
?—951五代十国后期云南大理国第三世国王。一作段思胄。白族。大理人。段保隆次子,※段思平弟。早年家境没落,随父兄在乡间从事农牧,甘贫度日。时为郑氏大长和国(902—928)后期,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把持
西域古城名。见《汉书·西域传》。《汉书·冯奉世传》作伊修城。《北史·西域传》称鄯善东城。唐《沙州都督府图经》在作屯城、小鄯善。《新唐书·地理志》作七屯城。《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作大屯城。遗址在今新疆若
官名。清代改明时土州判官为土州判,秩从七品。为世袭文职土官。主要管理本辖区的土民事务,修职贡,纳租赋,供证调。颁给印信、号纸、顶戴。其承袭、革除、考核、升擢、降调隶吏部。为数甚少,仅广西阳万州1人,云
(1787或1790—1858) 清朝大臣。满洲正蓝旗人。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二弟穆尔哈齐第九子祜世塔后裔,监察御使禄康子。字介春。荫生出身。嘉庆间,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护军统领。道光四年(1
清代外蒙古卡伦道。共28卡伦。由恰克图城开始,65里至薄拉,95里至奇兰,100里至奇克泰,95里至库得里,350里至乌雅勒嘎,400里至明几,50里至库野,50里至阿乃乌,90里至哈苏鲁克,80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