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恤土尔扈特部众记
碑铭。乾隆三十六年(1771)立。是年,承德普陀宗乘之庙落成,会土尔扈特渥巴锡率众自俄回归祖国入觐承德,弘历以其部众已妥为安置,赏赐有加,因作是记以纪其事,碑文以满、汉、蒙、藏4种文字镌刻。叙其实施安置和抚恤的各种措施。有关土尔扈特东归人户数,文中也有具体记载。是研究土尔扈特历史和清朝政府民族政策的珍贵史料。碑今仍存于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中。
碑铭。乾隆三十六年(1771)立。是年,承德普陀宗乘之庙落成,会土尔扈特渥巴锡率众自俄回归祖国入觐承德,弘历以其部众已妥为安置,赏赐有加,因作是记以纪其事,碑文以满、汉、蒙、藏4种文字镌刻。叙其实施安置和抚恤的各种措施。有关土尔扈特东归人户数,文中也有具体记载。是研究土尔扈特历史和清朝政府民族政策的珍贵史料。碑今仍存于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中。
十六国时期北凉所创历法。赵造于北凉国君沮渠蒙逊玄始年间(412—428),故名。以精密见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延五年(439)破北凉,获得该历,时人以为精,遂于文成帝
藏传佛教教派之一。创始人为达波拉杰,宋宣和三年(1121),其在前藏达拉岗波(在今雅鲁藏布江北岸加查县和朗县之间),建达拉岗波寺,收徒传法,创立该派。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载,其融合于噶当派的教法及(
明末清初女真东海三部之一。又作呼尔哈部、瑚尔哈部、库尔喀部、虎尔喀部,以沿虎尔哈河(古称忽汗河,今牡丹江)而居,故名。凡敦化、宁安、依兰等地之部落,皆属之。后自依兰北达黑龙江下游敦敦河口1500余里广
突厥部落之一。又作弊剌、遏罗支。在突厥之北,地近北海(今贝加尔湖)。“马色皆駮,因以名国”(《新唐书·回鹘下》)。突厥谓“駮马”为曷剌,故亦名曷剌国。随水草驻牧,喜居山地,亦以马耕田,有胜兵三万。“虽
清代蒙古地区佛教寺庙的僧职名。达喇嘛的辅佐亦称副达喇嘛。凡达喇嘛德重年高,不胜烦剧,诸弟子又不允其退职时,通常设此副职以协助之。掌管寺庙教务、财政等事。配有随从格隆2人、班第4人,任职期间月银9两5钱
1860—?清代西藏喇嘛噶伦。藏族。光绪二十二年(1896),任孜仲。二十九年(1903),任堪仲,后被代本擦绒巴派往春丕谷,先后于格乌岗、干坝宗与侵藏英军谈判。次年,被委任为喇嘛噶伦。宣统元年(19
古地名。秦置,以管理归附的义渠人。汉因之。属北地郡,在今庆阳县西南。王莽改称义沟。东汉时废。
渤海王国置。为东平府所辖5州之一,领县仅知有紫蒙县。辽灭渤海后,其民大部分被辽太祖迁居今辽宁康平县境,置祺州(治所在今康平县东南)以统之;所领紫蒙县民被辽太宗迁居今辽宁辽阳市附近,仍以原县名置县治之。
古关隘名。唐开元二十九年(741,一作二十七年),南诏主皮逻阁自蒙舍川迁治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旧县城南太和村)后,建此关(遗址在今大理市下关)和龙首关(遗址在今大理旧城北70里之上关),筑寨堡烽堠,置
1848—1919近代中国回族教育家,伊斯兰教学者。字浩然,经名阿布杜·拉合曼。新疆穆斯林称之为“白十”阿訇(即五阿訇)。北京人。回族。出身于宗教世家。年青时即博览伊斯兰教经典,精通阿拉伯文和《古兰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