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羌校尉
官名。又作领护羌校尉。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朝镇压河湟地区先零、封养、牢姐等羌的起义后设立。东汉初,司徒掾班彪谏言:旧制“凉州部置护羌校尉,皆持节领护,理其怨结,岁时循行,问所疾苦,又数遣使译通动静,使塞外羌夷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儆备。”光武帝从之,于建武九年(公元33年)命牛邯任此职,领护凉州塞内外羌人。治所不定,先后设于狄道(今甘肃临洮)、陇西、安夷(今青海乐都西)、临羌(今青海湟中)、张掖、令居(今甘肃永登)等地。东汉时任此职官员达28人次,在镇压历次西羌起义中起了重要作用。东、西羌分居后,设护东羌校尉和护西羌校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各羌族地区的首领,多由中原王朝封此官,或自称此职。隋、唐时期沿用,但已成为空衔,职权、责任与汉代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