拏懒
即“纳兰”(1266页)。
即“纳兰”(1266页)。
古津名。为积石山安集乡尕鲁坪黄河渡口。古有桥。《水经注》称“于此作飞桥,桥高五十丈。”后毁,唐重建,又毁于北宋,后一直无桥,以皮筏渡河。旧时,黄河是积石山唯一的水运交通路线,人们将当地和青海的羊毛、皮
古代海南岛儋州黎族聚落名称。在今白沙县境。明弘治十四年(1501),黎族首领符南蛇曾在此发动声势浩大的起义,海南3州10县闻风响应,“撼动海外三千里地,海南几危”,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
古地名。初,其地隶融州,为羁縻州峒。旧通湖北渠阳军,置融江城及文村、临溪、浔江堡,后废。崇宁间(1102—1106),复隶融,本王口城。其地接王江,更为怀远军。崇宁四年(1105),改名平州,治所在怀
?—1703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赫舍里氏。索尼次子。初任康熙帝侍卫,由三等升一等。康熙六年(1667),佐帝智捕权臣鳌拜。后历任吏部侍郎、大学士。十一年(1672),以《清世祖章皇帝实录》成,时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原作“僮族”、“僮人”,亦称“撞丁”、“俍人”、“俍兵”、“土人”、“土丁”。自称“布壮”、“布越”、“布土”、“布侬”、“布沙”(沙人),“布曼”(意为“村人”)等。1952年统称
旧厅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南部,邻接山西省。明置玉林、云川二卫,后为蒙古西土默特所据。清并漠南蒙古后,于康熙中(1662—1722)在境内置驿站曰“二十家子”,蒙古语称“和林格尔”。乾隆元年(
珞巴族崩尼部落方言音译,意为“割拴牛绳子的刀”。珞巴族婚俗。流行于西藏自治区隆子县以南的珞瑜地方。按照崩尼部落的习惯法规定,姑娘出嫁,都要收取一定的婚价,婚价分上、中、下3等。凡属上等婚价,女方收取男
西域古城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和《元经世大典图》。耶律楚材《西游录》作不剌。《常德西使记》作孛罗城。《元史·耶律希亮传》:中统三年(1262),希亮曾两次至不剌城。《明史》作怕剌。古城遗址在今新疆
见“山答卫”(119页)。
西域古城名。见《新唐书·地理志》,又作威戎城、姑墨州。同书《西域传》云:龟兹西600里,有跋禄迦,小国也,一曰亟墨,即汉姑墨国。拨换城为跋禄迦都城,唐姑墨州治所。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大将阿史那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