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拽剌

拽剌

①契丹语。亦作“曳剌”、“夜剌”;《武林旧事》记为“爷老”;唐代史籍译作“曳落河(何)”(多一尾音);清代改译为“伊喇(注音“伊喇河”)”。其意:(1)健儿,或壮士。《新唐书·安禄山传》:“曳落河者,犹言健儿云。”《资治通鉴》记:“禄山养同罗、奚、契丹降者八千余人,谓之‘曳落河’,曳落河者,胡言壮士也。”(卷216) (2)走卒。《辽史·百官志》:“走卒,谓之拽剌。”(3)巡警。《武溪集·契丹官仪》:“巡警者,呼拽剌(原注:音力割反),逐部分各有首领及判官等。”(4)禁卫。《辽史·国语解》:“算斡鲁朵:算,腹心拽剌也;斡鲁朵,宫也。”《营卫志》:“算斡鲁朵……以心腹之卫置。”(5)官名。《辽史·国语解》:“拽剌,官名,军制有拽剌司。”一说此语源于回鹘语“药罗葛”、“夜落纥(隔)”。与契丹皇族姓氏“移剌(即“耶律”)”和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所出之部“迭剌”等为同一语出。其职始置于契丹开国前,耶律台押于※遥辇氏部族联盟时期曾任北边拽剌。选各部健儿组成的军队,称“拽剌军”。契丹于北面军官和边防官中置有“拽剌军详稳司”、“旗鼓拽剌详稳司”、“千拽剌详稳司”、“猛拽剌详稳司”和“西南面拽剌详稳司”等机构;北面行军官:于“远探军”和“候骑”中有拽剌;北面著帐官:于“祗候郎君班详稳司”中有祗候郎君拽剌和左、右祗候郎君拽剌;北面部族官:于奚六部中,有“奚拽剌详稳”。金代,亦设曳剌(或移剌)之职,为属官,应用不及辽代广泛,《金史》中仅数见。元沿之,含义有较大变化,不再直属于军事机构,而设于地方官府。为官府掾属职责或司催督差役、勾捕之事,司科征差税、对证词讼。宋亡后,江南地区官府亦设置,无定制,为一种临时性差遣。成宗以后,逐渐演变为民间差役。在北方,于四两包银户内选差;在江南,则于税粮三石(后改二石)以下户差充。遍设于诸行省、路、府、州、县。仁宗时则规定曳剌差役三年补换之制。 ②见“素姑”(1796页) ③见:耶律喜隐”(1321页)。

猜你喜欢

  • 喜峰口至内蒙古驿道

    清代内蒙古五路驿站之一。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由刑部尚书图纳负责建立。这条驿站从北京开始,经过遵化到喜峰口,除喜峰口、宽城所设内地两站外,余16站皆在内蒙古境内。经过内蒙古东部卓索图、昭乌达和哲

  • 清淑惠妃

    ?—1713清世祖福临之妃。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内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孝惠章皇后妹。顺治十一年(1654),册为妃。康熙十二年(1673),尊封淑惠妃。五十二年(1713)十月卒。

  • 宜禾都尉

    汉代西域官名。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奉车都尉窦固破匈奴呼衍王于天山,取伊吾卢地(今新疆哈密县境),置宜禾都尉,掌管屯田事务。

  • 别作垧、日。北方方言。耕地面积的单位名。《柳边纪略》载:一“晌者,尽一日所种之谓也”。《黑龙江外记》载:“关外田土以晌计,一晌,六亩余,黑龙江亦然。”但各地耕作、播种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地方一个人在一

  • 招坝

    见“里”(1080页)。

  • 冯万泥

    ?—410十六国时期北燕将领。长乐信都(治今河北冀县)人,一说出于鲜卑。北燕创建者※冯跋从兄(一作从弟)。初附后燕,慕容熙即位后,为政暴虐,遂与冯跋等二十二人谋,潜入龙城(今辽宁朝阳),于建始元年(4

  • 杨奇肱

    即“杨奇鲲”(974页)。

  • 拖沙喇哈番

    满语音译。清代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中勋臣封爵之一。顺治四年(1647),以半个前程改称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年(1736),在原设公、侯、伯之下,又增设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五爵以从古制。遂以此

  • 顾琮

    ?—1754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姓伊尔根觉罗氏。礼部尚书顾八代孙,副都统顾俨子。初以监生入算学馆,修成算法诸书。康熙六十一年(1722),授吏部员外郎。雍正三年(1725),授户部郎中,迁监察御史

  • 安德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三等级封号之一,授驼纽金印。皇庆二年(1313),世祖第九子脱欢子不答失里受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