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挡梁子

挡梁子

一种古老的捕鱼方法。亦作“挡亮子”。流行于我国许多地区,居今黑龙江省、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地区的赫哲、鄂伦春等族也用此法捕鱼。两族的用料及挡法不仅与其他民族有差异,彼此也不尽相同。鄂伦春族根据春天冰雪融化时鱼从大河逆水上游到小河产籽,秋天雨多水大鱼顺流下游到大河过冬的规律,在春秋两季进行。一般选择小河狭窄与水浅处,拦河用柳条编的笆筑起一道坝,篱笆固定在打下的一排木桩上,在坝端或两块笆接头处留一小口,置一簸箕形柳条筐。挡好后,早晚去看一次,将进入筐内的鱼捞回。皆由※乌力楞男女集体进行,鱼在“乌力楞”内平均分配。赫哲族在20世纪初前后才采用此法捕鱼,一般合伙进行,鱼由参加者平均分配。有挡草芽子水亮子和伏水亮子之分,皆用柳条编的箔(即荆笆),然亮子大小和捞鱼的方法不一。前者挡在小河中,当水涨到三四尺深时进行,用拉网将鱼捕起。后者主要在夏季进行,被拦在亮子里的鱼群不马上打捞,让其长两个多月,至小雪时才捕取。这种亮子的箔,每块长3丈多,高1丈多;挡时,先在河中隔8尺至1丈立一木桩,将箔沉到水底绑扎其上。挡好后留人看守,或隔三四天去查看一次,如发现鱼群“闹箔”,用木棒击水将其赶走,不到时候不捕。

猜你喜欢

  • 彭仕珑

    明代湖广保靖司土官。土家族。保靖(治今湖南保靖县)宣慰使※彭显宗子。成化七年(1471),因父老,代理司事。十一年(1475),嗣保靖宣慰使。十三年(1477),奉调助征靖州白崖塘、九浦塘,擒斩“充天

  • 必思

    元代云南思陀路哈尼族大首领。元军进军云南,至元十二年(1275),“罗槃国”主阿禾必归降后,他率领哈尼族人民联合当地白衣(傣族)等各族共同反抗元朝统治。十七年(1280),张立道任临安广西宣抚使,兼管

  • 诺哲

    彝语音译。意为“古歌”。口头流传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邱北等地阿细人(彝族一支)中。形成于明朝初年,属集体创作的史诗。在流传过程中,内容不断增加,各地不完全一致,但大休相同。主要包括6大部分:(一)

  • 慕容涉归

    ?—283西晋时辽东鲜卑慕容部首领。又作奕洛韩、慕容奕洛干。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慕容氏。左贤王※木延之子,※慕容廆及※吐谷浑之父。附于晋,数从征讨,以功拜鲜卑单于,自棘城迁邑于辽东之北(

  • 缥甸军民总管府

    元代土司名。《元史·地理志》有“缥甸军民府”,但无注。《新元史·地理志》谓后至元元年(1335)置缥甸散府。缥甸之名屡见于《元史·爱鲁传》:“至元五年(1268)从云南征金齿诸部,蛮兵万人,绝缥甸路”

  • 李贽故居

    在福建泉州南门万寿路。明代思想家、文史家李贽(1527—1602,回族)出身地。青少年时代在此度过。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李贽殉难后,改为“林氏宗祠”(因李氏原姓林)。清初改称“林李宗祠”。解放后

  • 出草

    ①台湾高山族对集体狩猎的一种称呼。狩猎是过去高山族人的重要生活来源,各“番社”均据有猎场,彼此不得侵犯。由于狩猎工具简陋,狩猎时需集体进行,每当春深草茂之时,族长动员社众各持器械、干粮,带着猎犬,集体

  • 段光

    ?—1344元代云南大理第九代总管。亦称信苴光。白族。大理人。※段隆子(一作※段义子)。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一作元统元年,1333)继任大理总管。同年,吐蕃兵攻入云南,遂率大理军败之于河尾关(今

  • 西州回鹘

    公元九世纪中叶西迁回鹘之一支。亦称高昌回鹘、北庭回鹘、和州回鹘、阿萨兰回鹘。其辖境东达哈密,西至库车,南抵于阗,北越天山。首府位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哈喇和卓)。国王称阿萨兰汗,意为狮子王(后改称亦都

  • 纳木喀嘉木措

    见“咱雅班第达”(16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