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牌
旧时土族聚会制订乡规民约的活动。流行于青海互肋、民和、大通等地。春播后,为保护庄稼和村民的公共利益,各村或数村联合于夏历五月十三日举行民众集会,商议全年的有关事宜,制定乡规民约,并立牌书之,故名。后虽不用牌,但仍沿用此称谓。乡规内容为:禁止在田边地头及护坡上放牧;禁止打架斗殴;举丧不许号哭;青苗期不许化尸;众人应承担的公共开支等。乡规一经确定,村民必须严格遵守,违者视情节予以劝告、罚款、罚粮处分。由※特柔其(总管)监督执行。各项禁例待秋末※“谢捆”后解除。
旧时土族聚会制订乡规民约的活动。流行于青海互肋、民和、大通等地。春播后,为保护庄稼和村民的公共利益,各村或数村联合于夏历五月十三日举行民众集会,商议全年的有关事宜,制定乡规民约,并立牌书之,故名。后虽不用牌,但仍沿用此称谓。乡规内容为:禁止在田边地头及护坡上放牧;禁止打架斗殴;举丧不许号哭;青苗期不许化尸;众人应承担的公共开支等。乡规一经确定,村民必须严格遵守,违者视情节予以劝告、罚款、罚粮处分。由※特柔其(总管)监督执行。各项禁例待秋末※“谢捆”后解除。
汉代匈奴地区山名。又作寘颜山。约为今蒙古国杭爱山南支。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汉大将军卫青渡漠击匈奴,大败单于兵,北追至其地而还。
见“忙哥帖木儿”(881页)。
吐蕃古代小邦(部落)名。主要分布于今西藏地区。据敦煌藏文文书载,十二小邦即:琛域、羊同、娘若波噶、努布域九郡、尼洋香波、吉日绿林、恩雄杳那、倭铺邦喀、格希札(?)、工域哲那、三大尼洋地、达波四方地。《
见于《蒙古逸史》,即“撒尔塔”(2491页)。
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方言音译,猎获野牦牛后举行的仪式名称。珞巴族风俗。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米林县以南的珞瑜地方。届时,将野牦牛头的左角悬挂一只宰好的鸡,右角套一个鸡蛋壳,捆上一些洒有酒和米粉的竹屑,另有背筐把
蒙古语音译。又译索木。意为“箭”,满语称“牛录”,汉语称“佐”。清代蒙古游牧旗下一级行政单位。略相当于汉族地方区一级政叔。由150户组成。同时又为旗下一级军事单位,由每户出1名箭丁组成。其中50名为披
西域古国名。又作蒲山。玉治皮山城(今新疆皮山县一带)。西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约有户500,口3500,胜兵500。国王之下设左右将、左右都尉、骑君、译长各1人。居民以农为主。宣帝神爵三
一作敖尔布。满语音译。即鹿角兵。清代八旗汉军骁骑营中设此。以招鹿角,阅兵、临阵时,以掌鹿角进止、开合。鹿角,为一种防御设施,系用大木一,中分四段,各凿穿交叉两孔,再用木8根贯通之,而成笨重的障碍器具,
清代四川羌族地区土司名。百户郁姓。康熙五十四年(1715),授大姓黑水土千户职。乾隆十九年(1754),改土百户,辖6寨。小姓黑水百户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授职,辖3寨122户,不纳粮石。道光
又称“阿洪”。怒族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传说云南省碧江县怒族历史上一位著名的部落酋长,曾是怒江东岸和西岸各村寨怒族公认的领袖。在历史上曾领导怒族群众多次击败“摆夷”(傣族)的入扰。其英勇事绩至今在怒族中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