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盖
朝鲜族民间搬运工具。亦称“背架子”。流行于延边等地区。多用于山间坡路及田间稻秧运输等。制法:根据使用者的身高,将2条1米左右的“丫”形木柱对称平列,中间用2—3个木撑将木柱固定住,在上、下2个木撑之间用草绳缠一个靠背,以缓冲木撑对背部的直接硌压,木柱上各拴草绳或麻绳背带而成。使用时,将所搬运的粮食、木材、肥料等夹在支盖的丫形处。起身时,无需人帮忙托起,也不需搬运者太下蹲,只将两只胳膊分别伸入草绳背带中,即可上肩。中途休息时,御下背带,将其支在一边即可。既省力,又可多搬运物体。
朝鲜族民间搬运工具。亦称“背架子”。流行于延边等地区。多用于山间坡路及田间稻秧运输等。制法:根据使用者的身高,将2条1米左右的“丫”形木柱对称平列,中间用2—3个木撑将木柱固定住,在上、下2个木撑之间用草绳缠一个靠背,以缓冲木撑对背部的直接硌压,木柱上各拴草绳或麻绳背带而成。使用时,将所搬运的粮食、木材、肥料等夹在支盖的丫形处。起身时,无需人帮忙托起,也不需搬运者太下蹲,只将两只胳膊分别伸入草绳背带中,即可上肩。中途休息时,御下背带,将其支在一边即可。既省力,又可多搬运物体。
匈奴官名。冒顿单于(前209—前174年在位)时始置,分左右。为单于十大重要辅臣之一,位在左右大都尉之下。其号世袭,各有分地,左大当户驻匈奴东部,右大当户驻西部。分别统军,指挥作战,为匈奴24个“万骑
藏语音译,即青稞酿成的酒。故俗称青稞酒。藏族人民非常喜欢的一种传统饮料。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藏区。制法:将青稞煮熟,待降温后,加酒曲,装入容器,密封,使其发酵,2—3天后,加入清水,
见“塔阳古”(2157页)。
1899—1942近代蒙古革命党人。汉名纪松龄,字世勋。内蒙古察哈尔右翼旗人。蒙古族。早年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在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乌兰巴托特别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8年赴苏联莫
见“忽汗河”(1487页)。
元末明初土族第一代朱土司。青海西宁州人。元末为百户。明洪武四年(1371)附明,授充小旗。其孙朱荣袭千户,始以朱为姓。曾辖有“土舍”、“土民”100余户,居地在今民和县三川朱家堡等地。附:朱土司世系(
1845—1908清代青海塔尔寺活佛,即赛朵呼图克图六世。在塔尔寺显宗札仓学习。同治五年(1866),任塔尔寺密宗札仓堪布。任满后,赴河南和柴达木一带化缘。十三年(1874),任塔尔寺法台。光绪九年(
见“纳会鸡部”(1272页)。
书名。广西风物杂记。1卷。清沈日霖(江苏吴江人,汉族)撰。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作者为学使督学广西时所作。内容涉及广西气候、物产、矿产、山川、岩洞、僻姓、迷信、寨老、乡约、语言、俗字、壮锦、壮布等
明代白族诗人。字树秋,号畸庵。云南大理府邓川州(今洱源县邓川)人。明末庠生。目睹世事日非,不欲进取,筑室德源山下,称之畸庵,隐居其中,筑圃莳花,啸咏自适。与太和(今大理)诗人李赓龙往来唱和。著有《畸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