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朝鲜族

朝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共1920597人(1990年统计数),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3省,少数散居于内蒙古和北京市等地。与古朝鲜、高句骊有渊源关系。其远祖本居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半部。高丽国亡后,居辽东一带者部分内迁或在原住地逐渐与汉族融合;部分迁居朝鲜半岛,与新罗人结合形成新的高丽族,明初改称朝鲜。17世纪末又开始零星迁居我国,大批迁入主要有两次:清同治八年(1869),因朝鲜半岛北部发生空前大灾荒,饥民纷入我国境内定居。据次年的统计资料,仅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族聚居乡。后时有来投者。至光绪七年(1881),定居今吉林省延边地区的,已达1万余人;迁到该省辑安、临江县及辽宁新宾县的,据光绪九年统计,共有3万7千余人。第二次大批迁居我国是在宣统二年(1910),因不堪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后所施残暴统治,纷纷逃至我国境内。定居后,在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和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文化发达,有本民族语言和文字,衣尚白,能歌善舞,住屋建筑等生活习俗都具有独特风格。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水稻,对东北地区水田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前,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分别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尊崇孔孟之道。1931年后,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强迫同化政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各族人民一道组成抗日联军,打击日寇,涌现出李红光、许亨植等抗日英雄。在解放战争中,有5万余青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又积极投入抗美援朝战争。在实行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先后于1952年和1958年建立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山朝鲜族自治县,实现了民族自治。今延边已有本族工业系统和教育体系,各项事业均有很大发展。散居其他地区的朝鲜族,正和各民族一道,为改革、开放,实现“四化”大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 董哀

    即“董合亦惕”(2186页)。

  • 外剌

    即“斡亦剌”(2425页)。

  • 拜音图

    清初将领。满族,显祖宣皇帝孙,追封笃义贝勒巴雅喇弟三子。后金天聪八年(1634),授三等子爵。随贝勒阿济格迎察哈尔来降之土巴济农。九年底,授镶黄旗都统。清崇德元年(1636),随武英郡王阿济格征明,略

  • 贡龙

    亦称“古姆朗”。景颇语音译,意为“推翻旧制度”。19世纪云南一些景颇族人民推翻山官制度、建立一种新社会制度的斗争。故有称“贡龙革命”。19世纪,随着景颇族地区的一些山官逐渐向封建领主转变,对辖区百姓的

  • 尼罗苏恩

    鄂伦春族男皮袍。鄂伦春语音译。※“苏恩”的一种,旧时鄂伦春族男子不分老壮青少的冬装。流行于大、小兴安岭地区。一般以5—7张冬季长毛狍皮制作,也有以鹿、犴毛皮做的。为了美观和牢固,袖口和衣边镶有薄皮。为

  • 李横冲

    见“李嗣源”(1043页)。

  • 新城

    古地名。高句骊据有辽东地区后筑。为高丽国西境最重要军镇。故址今一般认为即今辽宁抚顺市北高尔山山城,但旧说纷纭:或说在今辽宁新宾县城北;一说在该省开原或新民县境;明代更有人指在今大连市金州区。乾封二年(

  • 后凉后主建康公

    见“吕隆”(775页)。

  • 绥远城驻防志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作者不详。民国六年(1917)成书,手抄本。书中记载城垣、衙署、营制、将军、协领、副都统、名讳、八旗满洲、蒙古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领催前锋、马甲、步甲、马匹、马厂地、操演

  • 也速台儿

    元朝将领。又译也速迭儿、也速答儿。蒙古札剌儿氏。曹南王※阿剌罕子。元贞(1295—1296)初,袭父职,任蒙古军万户,镇守山东、河北,升都万户。致和元年(1328)泰定帝死,奉武宗子图帖睦尔召,扈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