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水语

水语

我国水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使用人口约28万。分布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及其邻近的榕江、荔波、独山和都匀等县。无方言区别。根据语音和词汇差异,分为三洞、阳安和潘洞三个土语。以三洞土语分布最广,使用人口最多。过去有种古文字,叫“水书”。水书是过去巫师在择日、召神和看风水时用的符号,水族民众多不认识。长期以来,水族使用汉文。水语特点有:语音:水语声母数量多,系统庞大。有的地方多至50个,有的地方少也有50个左右。三洞土语的声母有51个,清塞音和塞擦音分送气和不送气两套;浊塞音有带先喉塞成分和带轻微鼻冠音的两套;鼻音有清化的、带气喉塞成分的和单纯的三套;擦音又有清、浊两套。还有相当数量的颚化音声母和唇化音声母。韵母由单元音和带韵尾的长短元音构成。元音一般有a、i、e、o、u、ə6个。元音a分长短,ə是短元音。有的地方a、i、u、o部分长短。一般有i、u、m、n、η、p、t、k8个韵尾。三洞土语有55个韵母。声调一般有舒声6个和促声2个。8个声调分别与汉语的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一致。各地由于吸收现代汉语借词,增加了不同数目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语法: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量词较多。名词前可加相应的量词表示类别。数词“一”有四种形式,“二”有两种形式,用法不同。名词的修饰语,除数词在名词之前外,其余都在名词之后。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在宾语的后面。词汇:词汇中单音词占多数。合成词有两种构成方式,一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构成的复合词,另一种是由根词加前加成分或后加成分构成的派生词。构词的附加成分以前加成分居多。有相当数量的汉语新、老借词。近代借词大多是按照当地汉语读音直接借入的。借词中名词占多数。有汉语借词和本民族词并存并用现象。水语内部比较一致,操不同土语的水族,都能互相通话。目前,水族兼懂汉语的人数还不很多,水语是水族地区社会交际的主要工具。

猜你喜欢

  • 四房五族

    旧时撒拉族社会组织。流行于青海循化(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来源,一说“四房”统指※上六工的韩姓撒拉人,因始祖※尕勒莽之孙神宝世袭“达鲁花赤”(镇守官)后,于明初取汉姓为韩宝,撒拉族人视韩姓为嫡系,“

  • 拔火桩

    旧时云南碧江怒族地区裁决案件的一种习惯法。俗称“神判”。通常用以处理较大而又没有足够证据的案件。由头人主持裁判,当事人双方筹集相等数目的牛只或其他财物,届时亲友邻居到场。裁决方法是,把一条长约60—7

  • 宁古哩

    ?—1663清朝大臣。满洲正蓝旗人。托和洛氏。崇德三年(1638),任吏部主事。六年(1641),随郑亲王济尔哈朗围明锦州。顺治二年(1645),迁吏部启心郎。四年,授云骑尉世职,晋世职骑都尉兼一云骑

  • 怀德县

    县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东部西辽河北岸。明属福余卫。清为科尔沁左翼中旗地。旧名八家镇。同治五年(1866)划归昌图,设分防经历。光绪三年(1877)改置怀德县,隶昌图府。为清末在内蒙古东部实行土

  • 赛刊王

    见“赛罕王”(2468页)。

  • 道同

    ?—约1380明朝官吏。蒙古族。元末居河间(今河北河间县)。自幼习读汉文史籍,事母以孝闻名。洪武(1368—1398)初,被引荐,授太常司赞礼郎,后出任广东番禺知县。时番禺混乱,军卫横行,豪强欺民,前

  • 北魏孝庄皇帝

    见“元子攸”(235页)。

  • 龙涸

    古城名。又作龙鹤、龙鹄。故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晋末年,吐谷浑自辽东西徙于枹罕及甘松,南界昂城、龙涸,皆其牧地。北周天和元年(566),吐谷浑龙涸王莫昌降北周,周以其地为扶州,并置龙涸郡。为扶州、龙涸治

  • 努雅勒部

    见“诺雷部”(1953页)。

  • 树枝水

    西域古河名。见《魏书·西域传》。为于阗城东20里北流大河。与城西达利水汇合后继续北流。清《西域图志》考订树枝水即玉陇哈什郭勒。“玉陇”意为“白”, “哈什”为“玉”, “郭勒”为“河”。《新五代史·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