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永宁寺碑

永宁寺碑

明代石碑。全称“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亦称“奴儿干永宁寺碑”。立于黑龙江下游东岸奴儿干都司官署所在地特林村以北江岸石岩上(距入海口约150公里)。碑有两块:一为明永乐十一年(1413)明钦差亦失哈等巡视奴儿干地方“奉敕”修建永宁寺时立,碑高5.36尺,宽2.5尺。碑阳刻汉字30行,每行64字,额书《永宁寺记》;碑阴为蒙古文与女真文的对译,各15行;碑共刻有汉、蒙、藏、女真4种文字。一为明宣德八年(1433)亦失哈等再至其地重修永宁寺时立,高6.2尺,阔3.67尺。碑阳刻字30行,每行44字。两碑记录明朝建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情况,略述亦失哈等多次巡视奴儿干地方经过,介绍都司所辖地区和境内的民族及其生产、生活,载明明廷在黑龙江流域授官封爵、派兵戍守及当地各族人民贡“海青方物”,愿“世世臣服,永无异意”等。碑末署名的100多人中,既有明王朝的钦差大臣和地方官员,也有瓦、木、铁、漆和妆塑等匠;有当地各少数民族,也有汉族。它充分表明了明中央政府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这一地区的物证。自17世纪以后,中外报导常介绍之。我国正确认识永宁寺碑并将其文拓下传于世的,是清末人曹廷杰。碑上的女真文,是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的珍贵资料。直至20世纪初,两碑还一直屹立在原址,1904年,沙俄为永久霸占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将其运至海参崴博物馆隐藏。

猜你喜欢

  • 扶余故地

    汉至南北朝时夫余国所在地。盛时东至今张广才岭,北达小兴安岭南呼嫩平原,南到辽宁开原县,西约至吉林省白城市至双辽县一线附近。《新唐书·渤海传》所载以扶余故地为扶余、鄚颉二府,实指今东流嫩江和松花江以南地

  • 云中旬

    见“独卢金”(1708页)。

  • 讨粮

    亦称要粮。解放前云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保留的一种原始互助习俗。缺粮者携带一只小鸡或一小捆烟叶、一点酒等小礼物到有粮食的亲友家去,就可取回粮食,日后不需偿还。如云南金平县的苦聪人,只要有人来讨粮,即使自己

  • 保泰军司

    西夏监军司名。全称西寿保泰监军司。夏景宗李元昊建国时建,为西夏初期12监军司之一。初期驻地不详,后迁西市城(又作西寿、西使等,今甘肃兰州南),称西寿监军司。毅宗奲都六年(1062)改称保泰军。惠宗大安

  • 塔尔巴哈台

    清代新疆地区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明代为西蒙古土尔扈特部牧地,后属准噶尔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设参赞大臣,隶伊犁将军。辖区东至乌隆古河,北至额尔齐斯河,南至阿鲁沁达,西至爱古斯哈

  • 爱鲁

    1226—1288元朝将领。唐兀人,※昔里钤部之子。中统元年(1260),袭父职为大名路达鲁花赤(镇守官)。至元四年(1267),以盗用官钱免官。次年,从皇子忽哥赤出镇云南,任金齿等处安抚使。六年,定

  • 段政明

    即“段正明”(1696页)。

  • 捕喝

    西域古地名。见《大唐西域记》,唐称中安国。《魏书·西域传》称忸密。《隋书·西域传》称安国。《新唐书·西域传》一作布豁。《元史·西北地附录》作不花剌,同书《太祖本纪》作卜哈儿,《察罕传》作孛哈里。《元朝

  • 隆祥总管府

    见“隆祥使司”(2137页)。

  • 老哈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老合河卫。永乐十二年(1414)九月,女真野人首领阿路秃等各十五人来朝,置卫,与塔速儿河七卫同时设立。《满洲源流考》在该卫下注说老哈河,即辽时土河,源出喀喇沁右翼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