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租地
亦称永佃地。清末汉族农民为开垦或租种蒙民地,缴纳一定地租而获得使用权的土地。一般在契经约上注明“永远管业”字样。只准汉人退还,不许蒙民回赎。这种关系的形成,有的因蒙古业主负债于耕种者,无力偿还,将土地赎回权作价偿还欠债,也有将土地所有权作价卖给承租者,立死契,但要纳租。河套地区的渠地租,亦称永租地,名义上为蒙旗所有土地,实际由垦务局招民耕种、征租,所征租银与蒙旗按比例分成。
亦称永佃地。清末汉族农民为开垦或租种蒙民地,缴纳一定地租而获得使用权的土地。一般在契经约上注明“永远管业”字样。只准汉人退还,不许蒙民回赎。这种关系的形成,有的因蒙古业主负债于耕种者,无力偿还,将土地赎回权作价偿还欠债,也有将土地所有权作价卖给承租者,立死契,但要纳租。河套地区的渠地租,亦称永租地,名义上为蒙旗所有土地,实际由垦务局招民耕种、征租,所征租银与蒙旗按比例分成。
见“萧普达”(1999页)。
纳西语音译。汉称官家。旧时纳西族封建领主制(土司)地区的贵族等级,与土司有血亲关系的封建贵族集团。云南宁蒗永宁和四川盐源左所等地,约占总户数的3.3%。土司把耕地的三分之一分给该等级的人占有,并允许其
明清时期对居住苗疆近府县地区社会发展较先进的苗民的泛称。熟苗系与生苗相对而言。分布在湘西和黔东南等地,与生苗相比,熟苗输租服役,皆为朝廷编户,并与汉族交往密切,略通汉语。
藏语音译。又作仲新。意为“买地”,又作“卖地”。实际是出租性质的土地。以一定数量的实物或货币“卖”出,到一定年限再由“卖”地人收回,物款不退。与出租地的差别仅在于此系提前交租。“卖”地人多为较贫困的※
见“高昌故城”(1918页)。
清宗室。字良辅,又字癯仙。满族。爱新觉罗氏。多罗贝勒弘明之子。袭辅国将军。著有《延芬室集》。诗体秀逸,书法遒劲,颇有晋人之风。不履仕途,酷爱书籍,遇奇书异籍,必购之而归,虽典衣绝食不顾。
见“钦定续纂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1671页)。
?—1860清朝大臣。蒙古正红旗人。乌齐格里氏。文华殿大学士倭仁子。道光三十年(1850),由贡生分发河南,以知县用。咸丰三年(1853),以守城出力,由巡抚陆应谷奏保,赏知县衔。四年,以直隶州知州在
辽道宗朝大臣。契丹族。初党附权臣枢密使耶律乙辛,受擢拔,迁旗鼓拽剌详稳。大康三年(1077),乙辛诬太子耶律濬谋废立,致太子被贬为庶人,囚于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他受乙辛遣,与近侍直长撒把密赴上
藏族地区区域名。前藏与后藏之称始于清季,《卫藏通志》:“今以布达拉为前藏,札什伦布为后藏,统名曰卫藏”。前后藏以两者之间的冈巴拉山为界,以西为后藏,以日喀则为中心。班禅大师居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实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