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沙瓦卡

沙瓦卡

傣语音译,傣族对“小乘佛教”的称谓。宗教界又称为“南传佛教”或“南传上座部佛教”,源于古印度部派佛教之上座部。公元前3世纪传入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后经中南半岛传入中国,主要为傣族所信奉。与傣族相邻的布朗族、德昂族、部分阿昌族、佤族和少数彝族也信仰。其教义和戒律,较之原始上座部在各个细节上已有所变化,但主要方面仍保存早期佛教的基本宗旨和教义。傣族小乘佛教只奉释迦牟尼为教主,不相信其他菩萨。在教义上虽承认人空、色空、我空,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不同于大乘的四大皆空,认为教主所说的法是实在的,不象大乘那样以成佛为目的,而以证得阿罗汉果为目的,提倡积德行善,谋求自我解脱,以达到极乐世界。有傣文经典号称84000部,藏外典籍有不少傣族僧人著作,具有民族特点。在流行中,因僧侣遵守的戒律不同,以及信徒日常生活中的禁忌与祈祷方式上的差别,而分为支派。西双版纳一带有摆巴(山野派)与摆孙(田园派)之分,德宏等地有摆庄、多列、左抵等派之别,而以戒律较松弛的摆孙、摆庄派易为群众接受,形成较大势力。但各派的教义大体相同。

猜你喜欢

  • 重九节

    见“必里迟离”(633页)。

  • 秃河

    河流名。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发源于内蒙古境内虎图山之西麓和克什克腾东北哈尔喀那太山北麓,与古尔图河和阿尔达图河合,西北流,经乌珠穆沁右翼北境,为阿达可池。清代迄今,沿河为克什克腾、乌珠穆沁等旗游牧之

  • 阿帕塔尼

    珞巴族部落名。又称登尼。藏族称之为“丁珞”,西方文献称“达夫拉”、“阿帕塔尼”。据传其祖先从北方或东北方某地迁至苏普帕德和普德普米两河流域,接着又分三支,先后进入今济罗一带定居。包括金勒、那达、希都、

  • 滇行日录

    书名。清王昶(字德甫,号述庵,又号阑泉,江苏青浦人)撰。作者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十月初十由北京启程,三十四年三月初五抵腾越(今云南腾冲)。记所见闻,书中山川崖谷之奇,花草景物之胜,杂以缅事传闻,

  • 石久云

    勿吉官员。勿吉族。又作石文云。东魏兴和二年(540)六月,奉命使东魏朝献,贡方物。自是迄武定年间(543—550),贡使不断。

  • 投旗

    指民人为求生存而入旗籍。有三种:(1)清入关后施行“圈地”政策,北京城周围500里内民人因骇怕房地产业被圈被占,或由于※包衣大、屯领催的威逼,多有投靠八旗充当※旗人以冀庇护者。(2)清代汉族人多有流入

  • 哈失哈力

    见“喀什噶尔”(2205页)。

  • 宜都郡

    古郡名。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刘备改临江郡置,治所在今湖北宜都县。领县4。隋开皇七年(587)废。南北朝时※宜都蛮居此。其地各族多迁至他地,与今土家族、汉族或苗族融合。

  • 阿才

    ?—426南北朝时吐谷浑王。又作阿豺、阿犲、阿柴。姓吐谷浑氏。※树洛干弟。晋义熙十三年(417),吐谷浑遭西秦将木奕干袭击,兵败尧杆川(塞外),与兄走保白兰山(今青海都兰一带)。兄临终前,受遗嘱,以兄

  • 乌蒙作

    阿昌语音译,意为“寨老人”。旧时云南德宏州阿昌族地区早期农村公社氏族长老称谓。村社一般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由每个氏族推举1人为寨老,与村社首领(阿昌语称※“作借”)共同商议村寨事情,并协助村社首领处理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