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清会典

清会典

书名。清典制文献。原名《钦定大清会典》,或称《大清会典》。清官修。记载各级行政机构的编制、职掌、事例,为清朝一代典章制度的总汇。仿《明会典》修,但其不追溯前代,只谈当代的典章事例。清修会典始自康熙朝,历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凡五修,五部会典内容大体相同,由于年代不同、典章制度或因或革,有变化。从《乾隆会典》起,将会典和会典事例分开,以会典为纲,则例为目。修嘉庆、光绪两会典时,又把图单独编册,于是有《会典》、《会典事例》和《会典图》三个部分。五部会典是:《康熙会典》162卷,康熙二十三年(1684)奉敕撰修,二十九年(1690)书成,起崇德元年(1636),止康熙二十五年(1686)。 《雍正会典》250卷,雍正二年(1724)奉敕撰修,十年(1732)书成。续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至雍正五年(1727)事。《乾隆会典》分《会典》100卷,《则例》180卷,乾隆十二年(1747)奉敕撰修,二十九年(1764)书成。删去已裁汰之行人司、僧录司、道录司和四译馆。增领侍卫府、八旗都统、前锋护军步军都统等门目。是书起自清初,止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其中理藩院止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而奉特旨增入者,则不拘年限。《嘉庆会典》嘉庆六年(1801)开始撰修,二十三年(1818)书成,分《会典》80卷,《事例》920卷,《图》132卷。所载内容以嘉庆十七年(1812)为限。《光绪会典》为今通行本,分《会典》100卷, 《事例》1220卷,《图》270卷。光绪十二年(1886)开馆撰修,二十五年(1899)书成。凡光绪二十二年(1896)前有关典制,一律纂入。有光绪间内府刻本及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等刊本。对研究民族史和满族史有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 延昌

    ①北魏世宗宣武帝元恪年号。512—515年,凡4年。 ②高昌国王麹乾固年号。561—601年,凡41年。

  • 唐宋以来壮、侗、苗、黎等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亦作洞、溪洞。壮语称“洛”、 “弄”或“垅”,侗语称“甘”,黎语称“贡”。原意是以河流、山岭为自然界限的峒场,有固定地域。唐宋时壮族有“黄峒”、“侬峒”、“

  • 吐屯

    突厥汗国官名。突厥语音译。为监察之官,职掌与唐朝御史略同,多由阿史那氏成员充任,分遣各部以监其政事,权力颇大。《隋书·契丹传》:“突厥沙钵略可汗遣吐屯潘垤统之……室韦分五部,突厥常以三吐屯总领之。”与

  • 撂档子

    赫哲族旧时的丧葬祭仪。俗称“送魂”。亦作“了档子”。“档子”,赫哲语音译,指人死埋葬后,其晚辈仍将死者生前用的被褥放在原处,晚铺开,早叠起,炕上供着斟满酒的杯子、烟袋、食物等,供其享用。流行于今黑龙江

  • 三月街

    白族传统节日和街期。又称祭观音街、观音街或观音市。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起在大理城西点苍山脚下举行,为期5—7天。相传唐代永徽间(650—655)某年三月十五日,观音菩萨来到中种峰下,征服了恶魔罗刹,开辟

  • 六合坚固大宅颂碑

    唐代壮族地区摩崖碑铭。简称《大宅颂碑》。唐韦敬辨撰。敬辨为澄州(今广西上林)首领,壮族,曾任廖州(今广西上林等地)刺史。碑完好,今存广西上林县澄太乡麒麟山麓石牛洞。刻于永淳元年(682)。碑高95厘米

  • 于忠

    462—518北魏大臣。字思贤,本字千年。鲜卑万忸于氏(后改于氏)。领军于烈之子。初拜侍御中散。太和(477—499)中,授武骑侍郎,赐名登。十九年(495),转太子翊军校尉。宣武帝即位,迁长水校尉,

  • 简王

    渤海国第九世王大明忠的谥号。明忠于唐贞元十三年(818,亦作十二年)死后,其国未报请唐王朝私自加此谥号。详见“大明忠”(83页)。

  • 常山丁零

    见“定州丁零”(1528页)。

  • 札萨固尔

    蒙古语音译。又作札萨固勒,意为“政治、法令之执行者”,即民政官。一说含有“巡检”之意。在准噶尔,系协助宰桑管理鄂拓克民政、司法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