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火葬

火葬

葬式之一。亦称火化。将死者以火焚化。迄今中国最早的火葬发现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初期遗存,一些民族延续至今。火葬大致有三种情形:(1)因民族习俗行火葬。《荀子·大略篇》谓,“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而忧其不焚也”。从历史上看,与氐、羌族系有关的彝族、纳西族、普米族、白族等都行火葬。一般以家族或村寨为单位拥有火葬场。火化毕,有的以土掩埋骨灰;有的则将其置于木制“火坟”安葬。他们以为火葬可使灵魂升天。(2)因宗教原因行火葬。信仰佛教的西藏藏族、内蒙蒙古族高僧死后均火葬。另外,锡伯族、达斡尔族萨满死亡,也火化其尸。(3)因迷信意识行火葬。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对患恶疾、难产、坠岩、溺水以及被蛇伤虎咬等非正常死者,都以火焚之,以祛除邪魔。由于火葬具有多种优点,近些年逐渐为更多的民族采用。

猜你喜欢

  • 库狄迴洛

    东魏、北齐大将。又作厍狄回洛。代人。鲜卑库狄氏。初事尔朱荣为统军。北魏建义元年(528),以预立孝庄帝功,转为别将,赐爵毋极伯。从破葛荣,转都督。荣卒,隶尔朱兆。普泰元年(531),拥众归高欢。从破尔

  • 元英宗

    见“硕德八剌”(2029页)。

  • 北周律令

    南北朝时期北周法令总称。亦称“后周律令”。北周初期,宇文氏沿用※“大统式”(西魏制定的行政法规)。武帝宇文邕时命廷尉卿赵肃、拓跋迪等撰定法律。保定三年(563)颁行,称为《大律》,凡25篇,即刑名、法

  • 兴宗皇帝哀册

    石刻名。以契丹小字刻写的哀悼辽兴宗耶律宗真的石刻。刻于清宁元年(1055)。1922年6月21日,比利时传教士克尔文(L·Kervyn)于今内蒙古巴林右族白塔子乡瓦林茫哈地方辽庆陵之中陵即永兴陵内掘出

  • 白支根

    西藏珞巴族崩尼、崩如等部落早期的一种宗教信仰陋习。当地民间认为,人死亡系某种“鬼人”或某家先世鬼魂作祟所致。一旦巫师为病人驱鬼治病未愈者或巫师判断由某家先世鬼魂作祟致死者均属“白支根”。死者家长据此便

  • 厮把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辽置十二宫,皆设有瓦里。厮把为辽兴宗※延庆宫下之一瓦里。

  • 麻余

    夫余国王。简位居之庶子。位居死,无嫡子,诸加(夫余以六畜名命官名,称马加、牛加等)共立之。卒,子依虑嗣为王。

  • 元上都遗址

    俗称商都城。蒙古语称“兆奈曼苏默”(意为108庙)。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上都河北岸五一农场。初建于蒙古蒙哥汗六年(1256),名开平府城,为元世祖忽必烈藩府所在。与大都(今北京)并称“

  • 罗缅

    哈尼族他称。分布在云南禄劝、武定、元谋等县。雍正《云南通志·种人》:“罗缅,禄劝有之”;康熙《元谋县志》载:武定、禄劝亦有罗缅。康熙《武定府志》:“罗缅,在和曲(今武定)之铺西、永北,禄劝之硝井等处为

  • 清江县

    古县名。隋开皇五年(585),改沙渠县置,治所即今湖北恩施县。南宋开庆元年(1259),移治于城东倚子山。元至元十三年(1276)还旧治,二十二年(1285)废。土家、苗等族先民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