煨酒
壮族地区特产名酒。亦称窖酒。产于贵州从江等地。酿造方法独特:把糯米蒸熟后,铺于竹蕈间让其散热,加曲药拌匀,置于瓦缸中发酵,待糯米变甜,香气四溢时,把米糟放入小口坛中,严禁粘着油盐,同时放入适量凉开水,加盖,将草木灰加水拌成糊状用以封坛口,再用树叶把坛子包起来,置于火炉旁慢慢煨烘,并经常转动坛子,一两天后,待听到坛内沸响声,即将酒坛移到干燥阴凉的楼上存放,三、四个月后即可打开饮用。酒呈金黄色,味香甜,性温和。能长期存放,永不变质,且存放的时间越久越浓稠香甜。
壮族地区特产名酒。亦称窖酒。产于贵州从江等地。酿造方法独特:把糯米蒸熟后,铺于竹蕈间让其散热,加曲药拌匀,置于瓦缸中发酵,待糯米变甜,香气四溢时,把米糟放入小口坛中,严禁粘着油盐,同时放入适量凉开水,加盖,将草木灰加水拌成糊状用以封坛口,再用树叶把坛子包起来,置于火炉旁慢慢煨烘,并经常转动坛子,一两天后,待听到坛内沸响声,即将酒坛移到干燥阴凉的楼上存放,三、四个月后即可打开饮用。酒呈金黄色,味香甜,性温和。能长期存放,永不变质,且存放的时间越久越浓稠香甜。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札剌儿部分支之一。参见“札剌儿”(433页)。
见“四楼”(552页)。
壮族地区原始人化石。1958年在广西柳江通天岩洞中发现。为一个完整的头骨(仅缺下颌骨)及部分体骨与肢骨。地质年代属更新世晚期,约当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年左右。头骨属中头型,面部和鼻部短而宽,眶部低
?—214东汉末年兴国氐王。居兴国城(今甘肃秦安东北),拥有部落万余。建安十六年(211),随马超反曹操。十八年(213),被曹操将夏侯渊攻灭。
见“五姓蕃”(263页)。
即“吉里迷”(681页)。
河流名。与右江流域同为壮族最集中的聚居区,故常以左、右江代表壮族地区。源于今广西靖西丽江,自靖西流入越南北境,复东流入广西龙州水口圩,在龙州上金纳明江后称左江,经龙州、崇左、扶绥,至邕宁宋村(亦称合江
清代新疆伊犁携眷驻防机构。乾隆二十九年(1764)自察哈尔徙置。依八旗建制,分左右两翼。每翼为1昂吉,置8佐领。营设领队大臣一人,由满族官员担任。每昂吉设总管和副总管各1人,由佐领擢用,办理八旗事务。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札剌儿部分支之一。参见“札剌儿”(433页)。
阿拉伯语Sayyid音译,原为穆罕默德后裔,即圣裔的专称。十五世纪时已有人作为名字的一部分,如《拉失德史》作者的叔父,即名※赛亦德·马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