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白旗起义

白旗起义

清咸同年间贵州西南部各族反清起义。起义军以方形白旗为标志,故名。咸丰八年(1858),贵州普安厅沙陀汉族地主高氏诬大坡铺回民马孝纵马食其田内麦子,杀马孝纵,并请清兵弹压。同年十一月八日,回民※张凌翔,※马河图奋起领导普安、平彝(富源)两县回民千余人举行起义。进占亦资孔城,提出“打富济贫”、“一反大富、二反官”的口号。附近苗、汉、彝、布依等各族群众纷起响应。起义军蓄发易服,派人与太平军及云南回民起义军联系。先后占据今安龙、贞丰、册亨、兴义、兴仁、盘县、普安、紫云、晴隆、望谟等县城,起义军发展到两万余人。义军采取保行商、禁残杀,减轻人民负担等措施。十年(1860),太平军石达开派将领曾广依率军千余人,自广西林县隆州渡红水河,经兴义来援,起义军攻占贞丰。同治三年(1864)张凌翔、马河图壮烈牺牲,义军内部发生分裂。十一年(1872)在清军残酷镇压下,起义军失败,余部400余人在安顺惨遭清军杀害。

猜你喜欢

  • 界藩河卫

    见“札肥河卫”(434页)。

  • 家支头人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诺伙家支的首领。有两种:一称“德古”,意为“善于辞令的尊者”,是诺伙奴隶主专政的执行者、地位较高;一称“苏易”,意为“为大家办事的尊者”,地位低于前者。“德古”须熟悉家支谱系和历史典

  • 拉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拉祜普”、“拉祜纳”、“拉祜西”。清代汉文史籍称“倮黑”,解放后统称“拉祜”。人口411476 (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思茅、临沧地区,其中50%聚居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 加麻瓦万户

    详见“嘉玛万户”(2430页)。

  • 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右翼右末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哈拉河源。东至恰克图山梁,西接本部右翼左后旗及中右末旗,南至乌里雅呼岭,北抵诺木图布拉克山梁。有佐领1。会盟于汗阿林盟。康熙四十五年(1706),贝子锡布推哈坦巴图鲁长子巴海助

  • 和硕特南左翼末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群科札萨克旗。雍正元年(1723),罗卜藏察罕附罗卜藏丹津叛清,旋又悔罪降。三年(1725),授札萨克一等台吉,建旗。下设2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七年(1782),

  • 大邦基

    即“大兴国”(82页)。

  • 查喀尔萨雅克部

    见“察哈尔萨雅克部”(2480页)。

  • 原字

    见“契丹原字”和“契丹文字”(1565页)。

  • 陶里桦

    节日名。契丹语音译,“陶里”意为“兔”,“桦”意为“射”。契丹语的语序是谓语置于宾词之后,合译为“射兔”。契丹民俗以三月三日为上已节,此日刻木为兔,分队走马射之。先中者胜,负队下马列跪进酒,胜队马上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