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白道川

白道川

地名。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平原(亦称土默川)。秦汉以前称※云中川,北魏时称※敕勒川。名称源于呼和浩特西北部大青山中的“白道”。据《寰宇记》载,白道在原阳镇(在今呼和浩特附近)之北,“至山上当路有千余步土白如石灰色,遥去百里即见之,即阴山路也”。白道所在的山脊也因之称为白道岭。北魏时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云,在白道岭上有城垣遗迹,疑为赵武灵王所修之长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时期,在白道岭上修建行宫,“宫城在白道岭北阜上,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唯台殿而已”。从拓跋焘至元宏,多次巡幸阴山,驻跸行宫,处理政务。正光(520—525)间,六镇各族起义,破六韩拔陵率义军扼守于此,屡败魏军。北齐、北周时期,突厥兴起于蒙古草原,并向南牧,将敕勒诸部逐出漠南。在白道岭西南的敕勒川也就随之通称为白道川。《寰宇记》引《冀州图经》所载:“白道川,南北远处三百里,近处百里,东西五百里”。隋开皇五年(585),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征得隋朝同意,“居白道川内”。唐太宗贞观三至四年(629—630),唐将李靖、徐世绩等分率10余万兵会师白道川,在白道口大破东突厥颉利可汗。唐朝先后设云中都督府、云中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管辖该地。辽金以后称丰州滩或丰州川。其前后史地沿革、民族居迁详“丰州滩”(198页)。

猜你喜欢

  • 辽阳州

    地区名。清康熙三年(1664)置,治所在今辽宁省辽阳市。境域东西135里,南北140里。东、南接凤城,西邻牛庄,西北抵承德县。秦置辽东郡。汉置襄平县,为辽东郡治。后汉因之。晋为辽东国治,大兴初为鲜卑慕

  • 者亦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作占尼河卫,并说清代有占尼河,在吉林城(今吉林市)西南570余里,西南流。

  • 越布

    汉代会稽郡越人用苧麻所织细布。亦称白越,当时已被作为贡品,《后汉书·陆续传》:光武帝“常敕会稽郡献越布”。

  • 旧时云南佤族计算长度的单位。参见“托普”(751页)。

  • 黄守忠

    清末抗法英雄。广西宁明县北江人。壮族。同治四年(1865)曾参加吴亚终领导的壮族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参加刘永福组织的黑旗军,任前营管带。十二年(1873),法国上尉安邺率侵略军攻占越南河内。随刘永福

  • 吊脚楼

    木结构建筑。又称吊楼。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西部壮、土家、苗、布依、侗、水等民族地区。为在房舍的一侧临空扩建的住房,好似吊在主建筑一边,故名。有的在下面支撑木柱。多住人,或放杂物。下面可作养畜或堆杂物

  • 卡亚玛

    见“斤勒”(372页)。

  • 兰氏

    匈奴姓氏。原为氏族名,后成为姓氏。秦汉时期,除单于所出挛鞮氏(又作虚连题氏)外,与呼衍氏、须卜氏并为“国中名族”,“常与单于婚姻”,单于辅政大臣左右骨都侯、左右尸逐骨都侯等异姓大臣多出自该族,主断狱讼

  • 皮筏子

    亦称筏子,古称革船。黄河中、上游一带回、东乡、保安、撒拉、汉等民族传统水上运载工具,以兰州一带为最多。由来已久。据《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曾遣兵乘“革船”南下水。《旧唐书

  • 恩拜

    僜语音译。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僜人长屋内的各小房间。内设火塘,为家族公社时期各小家庭的生活用房。 见“恩冬”(18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