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扎
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台吉。一译苏尔札、素尔扎。博尔济吉特氏。西藏※拉藏汗次子。康熙五十六年(1717),以准噶尔部大策凌敦多布进犯西藏,随父率兵抵抗。兵败,退守布达拉宫。因噶卜伦沙克都尔扎布、台吉纳木扎勒通敌,城破,父被杀,率兵30名谋遁,被擒。次年七月迁伊犁。雍正五年(1727),噶尔丹策零嗣位后,获释。拟归故地,未果,死于伊犁。属裔后归附清朝,被安置于察哈尔。
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台吉。一译苏尔札、素尔扎。博尔济吉特氏。西藏※拉藏汗次子。康熙五十六年(1717),以准噶尔部大策凌敦多布进犯西藏,随父率兵抵抗。兵败,退守布达拉宫。因噶卜伦沙克都尔扎布、台吉纳木扎勒通敌,城破,父被杀,率兵30名谋遁,被擒。次年七月迁伊犁。雍正五年(1727),噶尔丹策零嗣位后,获释。拟归故地,未果,死于伊犁。属裔后归附清朝,被安置于察哈尔。
即“清会典”(2108页)。
即“女真”(145页)。
行政区划名。明置。元代以前称都云,五代楚时置州,元置县。明洪武十九年(1386),置安抚司。二十九年(1396)改为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永乐(1403—1424)时,改隶贵州。弘治七年(1494)置
即“撒花”(2490页)。
地名。位于澜沧江东西岸。因有盐泉百余,故名。东界巴安、南连云南阿墩,西接杂瑜,北临宁静界。旧归乍丫呼图克图管辖,历以毕吐小河为藏界。光绪三十三年(1907),盐井河西腊翁寺喇嘛举兵反清,被平定,后改流
古代吐谷浑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鲜卑语。有本民族文字,今已失传。据《隋书·经籍志》载,有用鲜卑文字著录的典籍《国语》、《鲜卑语》、《鲜卑号令》等10余种,今已佚。
黄帽派喇嘛庙。位于今青海湟源县西30里。为青海黄河北右翼蒙古各旗置建。住寺喇嘛俱为蒙古族人。解放前有喇嘛128名。车臣诺们汗住持。原有右翼盟长公署及右翼王公贝勒等办事处。绕寺而居皆蒙古人,约有数百户。
蒙古语音译,原意为“畜群”。通常指蒙古牧区牧工与牧主间的一种牲畜承放制度。清中叶以前蒙古封建王公贵族、旗府、寺院、上层喇嘛等把畜群托给属民代为放牧,称为“放苏鲁克”。一般是牲畜的乳、毛等归牧民,孳生畜
穆斯林商人在中国的居地之称。唐宋元时期,来中国广州、泉州等地朝贡经商的穆斯林商人众多,或与汉人杂居,或聚居于城市之一隅,谓之“蕃坊”。由蕃长司蕃长统察公事。蕃坊处建有礼拜寺、市场。时广州、泉州、杭州、
中国古代内地政权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的和平政策。初见于春秋。春秋时期,晋、秦、齐、楚等大国互相争霸,并不断与北方戎、狄等民族发生激烈冲突,矛盾纵横交错,相互制约。晋悼公四年(前569),山戎(《逸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