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①傣语音译,意为“田”,除泛指水田外,又是旧时西双版纳等傣族地区计算土地面积和交纳官租数额的单位名称。每“”约相当于四分之一市亩。 ②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区和四川省盐源县左所区的纳西族自称。 ③珞巴族部落名。藏族称之为“卡珞”。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隆子县三安曲林、塔克新一带。据传与崩如、巴依、玛雅等部落为同一祖先的后裔。内分捷德、基西、哈利、哈非四个氏族。接受藏族的文化影响较深,多数人会讲藏语,畜牧业比较发达。参见“崩如”(2058页)。 ④门巴族用于脱小麦粒的工具。门巴语音译,意为“梳穗器”。用质地坚硬的青杠木制作而成,长135厘米,宽13厘米,高17厘米,方木中央并排装上呈梳齿状的32个夹穗粒铁梳齿,每一铁齿长17厘米,梳齿两端与方木两端距离各50厘米。操作时,1人或数人手抓麦穗秆又摔又拽于铁梳齿间,以此脱麦粒。此为西藏门隅北部地区脱粒器具,与藏族地区的“那布”略似,又有其特色。

猜你喜欢

  • 锅圈仡佬

    古族名。又作锅圈苗、锅圈革老。以妇女发型如锅圈得名。此称始见于清代。今统称为※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安顺、大定(今大方县)、平远(今织金县)等地。男子以葛织斜文布为衣。妇女用青布笼发成锅圈状,着短衣、

  • 临时台站

    见“地方台站”(678页)。

  • 大陈林

    渤海国宗王。天成元年(926)正月(一作四月),奉命率百余人朝后唐,贡人参、昆布(海带一类水藻)、白附子及虎皮等方物,还进女口。旋闻国亡,遂奔王氏高丽国。

  • 频没部

    契丹部落名。一作濒没。为※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之一部落。遥辇氏是继※大贺氏后至契丹开国前最后一个部落联盟,相当于唐开元十八年(730)至后梁开平元年(907);刚组成时有八部,频没部为其一。有人以为该部

  • 成衮扎布

    ①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多罗郡王※固噜什喜次子。初授协理台吉,隶兄郡王多尔济阿喇布坦旗。康熙五十六年(1717),捐马助军征准噶尔部策妄阿喇布坦。五十八

  • 凫叟

    见“夫余”(223页)。

  • 花言城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岷州卫叠州,在今甘肃迭部。宣德二年(1427),其族喇嘛喃哈亦失入朝贡马及方物,赐以钞、彩币表里。三年(1428),复来朝贡马,明廷依例赏赐。随同入贡之土官百户扎巴星吉等亦同等受赐。

  • 婆鲁屋拉

    见“艾拉汗”(436页)。

  • 黎单

    亦称“黎被”。古代海南岛黎族妇女织作的一种棉织品。据《岭外代答》云:“幅极阔,不端匹,联二幅可为卧单”,故名。因其坚实耐用,青红间道美观大方,据《桂海虞衡志》说,宋代已畅销广南西路,“桂林人悉买以为卧

  • 元孚

    北魏宗室。字秀和。鲜卑元氏(拓跋氏)。太武帝※拓跋焘曾孙,雍州刺史提子。累迁兼尚书右丞。灵太后临朝,宦者干政。孚乃总括古今名妃贤后4卷,奏上。迁左丞。正光四年(523),为北道行台,至柔玄、怀荒二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