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箭

蒙古箭

冷兵器之一。蒙古最早的狩猎工具。在部落争斗中的武器。早期的箭头是石制、木制或骨制等。《黑鞑事略》:“有响箭(即呜镝也),有驼骨箭,有批针箭,剡木为栝,落雕以为翎”。铁制箭头的使用,既锋利又有穿透力,箭的两边磨得很锋利,好似一把两边有刃的剑。蒙古人在箭袋内藏有一把锉刀,可随时磨砺箭头,箭杆尾有羽能定向射出。1970年2月在乌鲁木齐市南郊盐湖南岸天山元代武将墓葬出土6支箭,有两支较完整,一支尚附有残翎。杆长71.5厘米,是柳条制,直径约0.6厘米,两头稍细,箭杆尾端衔口深约0.5厘米的凹沟,用以扣弦,箭镞铁质,呈扁平的挑叶形,全长11.7厘米,铤长3.9厘米,箭杆在距尾端1.5厘米处粘附翎羽三片,成60°角等分,翎长15.5—17.5厘米,从残存部分看,是用胶将翎羽的一半粘附在上面,以使箭行方向端正速度迅疾。翎羽为坚挺,应是鹞羽或是雕羽。箭是蒙古人作战长期使用的武器,现代已成为一种体育器械。

猜你喜欢

  • 苾伽骨咄禄可汗

    见“伊然可汗”(810页)。

  • 海南卫

    明镇戍海南岛防区的军事机构。洪武五年(1372),改海南分司置,仍辖原海南分司东西2所。六年,改东西2所为左右2所,翌年又添置中、前、后3所,后来又陆续在儋州、万州、昌化、清澜、南山、水会置所,辖内共

  • 吴天半

    即“吴添半”(1076页)。

  • 东华录

    书名。清史资料系年长编。因国史馆在清宫东华门,故名。有3种:①清乾隆朝蒋良骥(1723—1789)撰。32卷。起于天命迄至雍正,多收实录以外的红本和档案资料,史料价值较高。 ②光绪朝王先谦(1842—

  • 续文献通考

    书名。清官修。250卷,另有凡例、总目。乾隆十二年(1747)三通馆臣奉敕起纂,四十九年(1784)最后定稿。此前,明王圻原撰有《续文献通考》254卷,上接马端临《文献通考》,下讫明万历(1573—1

  • 拓跋推寅

    鲜卑拓跋部首领。东汉初,乘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保塞、草原空虚之机,率众从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洞一带,南迁至大泽(今呼伦池)附近。因其地虽广阔但多沼泽,遂谋更南徙,未行而卒。道武帝天兴(398—404)初,追

  • 后燕烈宗

    见“慕容宝”(2437页)。

  • 行子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嘉靖(1522—1566)间设。《满洲源流考》改作康萨卫,并说清代有康萨岭,在吉林城(今吉林省吉林市)西南扈伦岭之东。

  • 巴牙喇壮大

    满语音译。“巴牙喇”意为“护军”;“壮大”亦作“壮达”等,意为“十人首领”。清初巴牙喇营所设什长。后金天命(1616—1626)初,每10名巴牙喇之中选1人立为额真,给旗一面,因称小旗额真。后随八旗官

  • 高氏夫人

    元末云南大理总管※段功嫡妻、白族女诗人。出身于大理旧贵族高氏。知书识理,工诗文。早年助段功治理大理。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1363),万胜(明二)率红巾军攻入云南,段功奉梁王召请,率大理军出击红巾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