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岑纪功碑
东汉碑刻。俗称“镇海碑”。顺帝永和年间(136—141)裴岑立。碑高4.3尺,宽1.8尺,镌刻文字6行,每行10字,隶书,兼有篆体韵味。内容记述作者率领敦煌郡兵在蒲类海击败匈奴呼衍王事。碑原立于巴里坤县东石人子乡。雍正七年(1729),岳钟琪率军驻镇巴里坤,将碑移于将军府,寻又徙于县城关帝庙。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大臣裴文达巡视巴里坤时,将拓本带回内地,颇受史学界重视。碑今已毁损,只剩一大块碑片,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东汉碑刻。俗称“镇海碑”。顺帝永和年间(136—141)裴岑立。碑高4.3尺,宽1.8尺,镌刻文字6行,每行10字,隶书,兼有篆体韵味。内容记述作者率领敦煌郡兵在蒲类海击败匈奴呼衍王事。碑原立于巴里坤县东石人子乡。雍正七年(1729),岳钟琪率军驻镇巴里坤,将碑移于将军府,寻又徙于县城关帝庙。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大臣裴文达巡视巴里坤时,将拓本带回内地,颇受史学界重视。碑今已毁损,只剩一大块碑片,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寺庙名。位西藏江孜城内。藏语作“班廓德庆”(意“吉祥轮大乐”)寺。相传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由萨迦法王大臣帕巴白之孙饶丹贡桑帕与一世班禅共同倡建。寺内主殿3层,供奉一尊28000斤黄铜铸制、高近8
即“弘慈寺”(645页)。
清代西藏地方噶伦官员间夺权斗争,藏史著名战役。雍正五年(1727),首席噶伦※康济鼐被※阿尔布巴等人杀害后,噶伦※颇罗鼐赴阿里等地征调援军,为康济鼐复仇。后藏代琫江洛金巴,昂仁地区之努玛瓦及阿里康济鼐
在贵州省安龙县城内北门坡。清代贵州回民起义军首领张凌翔、马河图在兴义府城(今安龙县),与清军作战,牺牲后,回民群众将他们合葬于此。1953年重修,并立碑镌文:“先烈张凌翔、马诃图将军墓”。1985年贵
明朝与北元的一次大决战。明太祖朱元璋经多年战备,欲灭北元,统一蒙古地区。洪武二十年(1387),命※冯胜(回族)等率20万兵北征金山(在今吉林双辽东北),收降北元丞相纳哈出及其部众,断北元左翼。旋于同
契丹建国后宫廷礼仪所用音乐名。唐有十二和乐,豫和祀天神、顺和祭地祗等等。契丹开国初期沿用。五代梁改为九庆,晋改为十二同,契丹遂亦改为十二安,据《辽杂礼》载:“天子出入,奏隆安,太子行,奏贞安。”(见《
蒙古国将领。又译剌真。孛思忽儿弘吉剌氏。※赤驹驸马之子。尚成吉思汗孙女鲁国公主薛只干。宪宗七年(1257),袭为万户长。八年,随汗攻宋,入四川。九年,攻钓鱼山,不克。继从汗弟忽必烈下大清口。后率军破山
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座落在今河北涿县东门外1里许。建于辽道宗大康六年(1080)。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辽塔典型式样。最下为方台,塔基为须弥座,砌斗拱出平座,上设勾栏,再上为仰莲座,以承塔身。首层塔
原为※奚族部族名,后作姓氏。一作奥理。为※五部奚之一。据《辽史》,奚于太祖五年(911)为契丹征服,入辽后,是部仍沿此称。至统和十二年(994),与※梅只部、※堕瑰部合并,名依旧。为圣宗时34部之一。
藏语音译。唐代吐蕃官名。直译为“正直之官”,即“法官”。据《德乌佛教史》载,其职能是负责“正直裁判”之事,同时还负责管理寺院阿阇黎(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