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巴
藏语音译,亦译“秋巴”、“处巴”,汉语称“藏袍”。藏族、门巴族的主要服装。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多用※氆氇缝制,又称毪衫。考究者用“细贴”(高级氆氇)或机制作面,以布或皮为里。有黑、本白或赫红色。向右斜开大领,领、袖、底边用色布或毛皮镶边。衣略长于人的身长,穿时头顶衣领,腰间系一长带,将衣领从头顶放下,上部成兜囊,可装带物件。夏季或劳动时袒露右臂或双臂,两袖束於腰间。夜晚可做被盖,故藏民外出不带行李。
藏语音译,亦译“秋巴”、“处巴”,汉语称“藏袍”。藏族、门巴族的主要服装。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多用※氆氇缝制,又称毪衫。考究者用“细贴”(高级氆氇)或机制作面,以布或皮为里。有黑、本白或赫红色。向右斜开大领,领、袖、底边用色布或毛皮镶边。衣略长于人的身长,穿时头顶衣领,腰间系一长带,将衣领从头顶放下,上部成兜囊,可装带物件。夏季或劳动时袒露右臂或双臂,两袖束於腰间。夜晚可做被盖,故藏民外出不带行李。
即“榜什”(2420页)。
参见“玛木特衣”(952页)。
清代刻书家。又名袁二,字景初。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回族。约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经商为业,曾在湖北汉口开裕兴帽店,承继祖、父之志,业余以刊刻汉文伊斯兰教典籍为己任。乾隆四十三年(17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巴隆札萨克旗。雍正元年(1723),闲散台吉色布腾博硕克图拒附罗卜藏丹津叛清。三年(1725),授札萨克一等台吉,建旗。下设1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七年(1782)
元世祖忽必烈命国师八思巴创制的拼音文字。忽必烈于至元六年(1269)颁发专门诏书推行。诏中称“蒙古新字”。时隔不久,于八年(1271)皇帝又下令改称“蒙古字”。史书称“蒙古国书(字)”或“元国书(字)
蒙古国公主。又译秃马伦。孛儿只斤氏。太祖※成吉思汗女。嫁弘吉刺部按陈之子赤窟(又作赤古)。太宗八年(1236),赐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北旧城)五户丝户3万。追谥郓国公主。
解放前云南省金平、屏边等县瑶族地区村寨头人称谓。据说由来已久。各村寨普遍设置,通常包括寨老、寨主和龙师三人组成。通过选举产生,凡寨中成年男子,只要识字,有办事能力和办事公正及熟识宗教仪礼者,均可作候选
见“对音库尔呼图克图五世”(643页)。
契丹皇族祭俗。除夕时,使者及夷离毕奉敕率执事郎君至皇帝殿前,于炉内撒盐及羊膏,以助火势,巫及大巫依次祝祷火神,皇帝面火而拜。初期,为皇帝躬身亲拜,至辽代后期辽道宗时,始命夷离毕代拜。
匈奴语音译。意为“陶缶”,装酒酪用。《汉书·苏武传》颜师古注引孟康语:“服匿如罂,小口大腹方底,用受酒酪。”又引晋灼称:“河东北界人呼小石罂受二斗所曰服匿。”匈奴于靬王曾赐汉使苏武(公元前100年使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