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颊
藏语音译。吐蕃在甘、青藏区的一种行政军事建置。松赞干布时在今积石山一带建有“通颊九部”,属“下勇武部”管辖。初建11个千户所,称“苏毗如通颊汉户十一千户所”。后于赞普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时又在河陇吐蕃占领区建“通颊五万户”,似即汉文史书中所载之“东鄙(境)五道节度”。据敦煌史料看,“通颊万户”内多系汉户,受吐蕃凉州大相及凉州议事处管辖。
藏语音译。吐蕃在甘、青藏区的一种行政军事建置。松赞干布时在今积石山一带建有“通颊九部”,属“下勇武部”管辖。初建11个千户所,称“苏毗如通颊汉户十一千户所”。后于赞普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时又在河陇吐蕃占领区建“通颊五万户”,似即汉文史书中所载之“东鄙(境)五道节度”。据敦煌史料看,“通颊万户”内多系汉户,受吐蕃凉州大相及凉州议事处管辖。
见“汉官”(616页)。
河流名。又称伊逊河、伊苏河,俗称羊肠河。滦河支流。发源于西翁牛特旗西,虾蟆岭南麓,隔岭之西北有英金河及西拉木伦河。东南流百余里与书库里岭河会,又合拜布哈河,稍偏西南流,入滦河。清代迄今沿河一带,为蒙古
全称耿马沧源支队。抗日战争时期在云南耿马一带有佤、傣、汉等多民族参加的抗日游击队。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从缅甸入侵我国云南边疆,国民党十一集团军司令宋濂派张振武带一个连到耿马一带组织抗日游击队。是年九
元代吐蕃高僧。元初置吐蕃之地于宣政院管辖,乃郡县为三,其一为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辖有今青海、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藏族地区。曾任陇西、四川总摄。至元二十八年(1291),为诸路释教都总统;二十九年
瑶语音译,意为“大家一起来做”。解放前广西十万大山的“山子瑶”对家族或村社共耕组织的称谓。生产安排由家族长(称“香火头”)或村社头人(称“央谷”)掌握,每年年终都举行生产会议,根据当年粮食收获情况和劳
见“拖雷”(1365页)。
清代布鲁特(柯尔克孜)部落名。又称萨雅克鄂拓克。乾隆二十三年(1758)归附清朝。有千余户。二十六年(1761)其首领敏什拉哈进京朝觐,获三品顶戴花翎。在喀什噶尔城(今新疆喀什)西北800余里。图舒克
唐代吐蕃社会中奴隶阶级的一个阶层。公元654年,吐蕃大相噶尔东赞域松召集诸部首领集会,议定划分吐蕃社会阶级及等级。其中有武士阶层“桂”及“庸”。“庸”又称“庸之人部”,简称“庸部”,该部所属奴隶阶级中
书名。撰者不详。80卷。作者从国史馆所纂大臣列传原稿本中抄录清初至乾隆末年满汉著名的大臣传记而成。其中满洲名臣传48卷,正传639人,附传138人;汉名臣传32卷,正传279人,附传28人。对研究清史
古桥名。①一名蒲津桥,战国秦昭襄王时建,故址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大庆关与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间黄河上。 ②后汉永和五年(140),护羌校尉贯友督建,故址在今青海贵德县南黄河上。后吐谷浑、吐蕃皆建桥于此。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