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爨
古炊具。南北朝时期,梁益州的僚人用铜铸制的一种炊具。口大腹宽,既轻又薄,极易熟食。
古炊具。南北朝时期,梁益州的僚人用铜铸制的一种炊具。口大腹宽,既轻又薄,极易熟食。
见“耶律阮”(1301页)。
鄂伦春族冬装皮袍、皮袄的统称。鄂伦春语音译。流行于大、小兴安岭地区。以5—7张秋冬季长毛狍皮制成,极保暖御寒,可穿3年。也以鹿、犴毛皮制之,可穿4年。毛磨掉后可作春秋夹衣穿,又可穿3年。缝做一件,需3
书名。相传为赞普赤松德赞(755—797在位)时大臣拔赛囊所撰。据《贤者喜宴》载,原《拔协》分《纯正拔协》、《大拔协》及《中拔协》三种。《拔协》藏文意为“拔(赛囊)所述”。此书主要记载赤松德赞诞生、宴
京语音译,意为“大家的山林”。京族对村寨公有山林称谓。解放前京族地区的山林多为村寨公有,由“翁村”(村长)派专人看管,主要作修建“哈亭”(安设神位和祖先牌位的地方)之用,村民不得随意砍伐。
?—335十六国时期后赵王子。上党武乡(治今山西榆社县西北社城)人。羯族。开国主※石勒幼子。后赵太和三年(330),父行皇帝事,封辅国将军、南阳王。奉命镇守廪丘(治今山东郓城县西北)。延熙元年(333
考古出土具有代表性的契丹器物。陶质。生活用品。其形细长似鸡腿,故名。有的上下器径近似,有的上粗下细。一般为直口,短颈,溜肩,平底。是盛水或奶的容器,反映了契丹的游牧生活。
清代新疆州名。光绪九年(1883)置。治所在今新疆和田县所在地。辖于阗(今新疆于田)、洛甫2县。管领村庄129处及5驿站。隶喀什噶尔道。1913年改为县。人口7.8万余人,其中大多数为维吾尔族,少数为
伊犁清真寺名。清光绪三十年(1904)建。位于今新疆伊宁市。旧有院落1处23间,房院2处15间。可容500余人同时作礼拜,此外尚有铺面42间。为伊犁地区塔塔尔族重要宗教活动中心。
见“交河古城”(876页)。
军屯方式之一。清代八旗官兵于边疆开垦地亩之称。康熙二十五年(1686),以反击罗刹入侵的凯旋官兵,移驻墨尔根(今黑龙江省嫩江市)、黑龙江(今黑龙江省爱辉县南老城)等地。前城令索伦、达斡尔官兵,后城令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