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尔泰乌梁海

阿尔泰乌梁海

清代乌梁海部落名。一称阿勒泰乌梁海。“阿尔泰山乌梁海人”省称。初隶准噶尔。乾隆十九年(1754),为清散秩大臣萨喇尔抚服。复受命招徕汗哈屯乌梁海众(今新疆阿勒泰县喇嘛昭一带)。二十七年(1762)置7旗,分左、右两翼。各设散秩大臣、副都统、总管1员。隶科布多参赞大臣。每户岁纳貂皮2张。民国初年,改由阿尔泰办事长官节制。1918年国民党政府颁给札萨克印。1919年,为便于管辖,拨归新疆阿山道管理。居民一为图瓦语部落,一为蒙古语部落(一说西蒙古人)。原约9千人,分布于布尔罕河、青吉斯河和科布多河上游(今新疆阿勒泰、布尔津、哈巴河、福海、富蕴、青河等县)。由于沙俄侵扰,马仲英、乌斯满等人相继作乱,人口锐减。实行族外婚。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从事畜牧和狩猎,辅以采集、捕鱼和耕稼。喜爱赛马、摔跤和舞蹈等活动。习俗与卫拉特蒙古相近。现为新疆蒙古族一部分。

猜你喜欢

  • 盘瑶

    瑶族一支系。又称“盘古瑶”,以信奉始祖盘王而得名。由于从前妇女所戴帽子以木板制作,故又称“顶板瑶”。主要分布于桂东北、湘南、粤北和云南部分地区,是瑶族人口最多的一大支系。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勉

  • 布都

    汉族对自称“毫尼”的哈尼族的称谓。交错聚居和散居于云南景东、墨江、元江、镇沅、普洱、江城、新平等县。参见“哈尼族”(1633页)。

  • 君子堂日询手镜

    书名。广西横州志书。一卷。明王济(字汝舟,号白铁道人,今浙江吴兴人)撰。正德十六年(1521),济任横州州判,在官250日,以母忧告老还乡,后作是书,以代口舌,故名。成书于嘉靖元年(1522)秋。内容

  • 目脑脑

    又称木脑。过去景颇族地区最隆重的祭典仪式,即祭“木代鬼”。木代鬼被视为最大的“家鬼”,又是“天鬼”之一,权力最大,只有山官才能供奉。一般四五年祭一次,每次行祭数日,由山官主持,举祭时辖区内百姓都得参加

  • 石抹怀忠

    即“萧怀忠”(1995页)。

  • 兴国城

    古地名。在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东汉初平(190—193)中,略阳氐帅阿贵据此筑城称王,有众万余。建安十六年(211),与百顷氐王杨千万从马超反曹操。十九年(214),曹操将夏侯渊进围兴国,阿贵被击灭,杨

  • 天嗣

    见“天复”(217页)。

  • 十五善射处

    清代衙署名。清制:满洲八旗各选善射者15名组成一个御用的特技组织,称“十五善射”。旧例,多从王公贵族、文武大臣、侍卫官员中挑选,兵丁难于入选。乾隆三十九年(1774),改从八旗兵丁、※拜唐阿、※闲散宗

  • 蒲察合住

    ?—1224金朝酷吏。女真族。蒲察氏。以吏起身,久为宣宗完颜珣所信用,声势显赫。为人残刻,人人皆知其蠹国害民而不敢言。兴定(1217—1222)中,乘驸马仆散阿海之狱,大肆株连,使朝臣人人自危。正大元

  • 河厉桥

    古桥名。又称大母桥(一说“大母”为蒙古语,意为“联络”)。北魏时吐谷浑建。位于清水川东(今青海循化县东清水河口东)。桥架黄河上,两边垒石条,节节相次,中横施木板,栏有装饰,长约3丈。过桥即白土城。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