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骆越

骆越

先秦两汉时中国南方古族名。亦称雒越、雒民、瓯骆、越骆、路人等。译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一说译自古壮语,有“鸟人”、 “羽人”或“峒人”之意,因图腾崇拜、冠饰或居住特点而得名。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解》:南方“路人大竹”。清人朱石《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当是骆越。《史记·南越尉佗列传》、《汉书·南粤王传》、《汉书·西南夷两粤列传》皆谓:“瓯骆”或“骆越”在南海郡(今广东)之西,当在今广西一带。《汉书·贾捐之传》谓:元鼎六年(前111),珠崖(今海南)“骆越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水经注》谓今广西郁江为“骆越水”,因骆越人居住而得名。《水经注》引《交州外域记》称:交趾(今越南北部及广西南部部分地区)有“雒田”、“雒民”、“雒王”、“雒侯”、“雒将”。故知其主要分布在今两广、海南、越南北部及贵州南部一带。以“鼻饮”、“断发”、“披发”、“椎髻”、“文身”、崇拜鸟、龙图腾为特征。东汉以后逐步演变为乌浒(乌武)、俚、僚人。学者认为,与今壮侗语族各民族有密切关系,一说当包括越南的京人在内。

猜你喜欢

  • 腹里

    元代对中书省直辖地区的别称,含“腹心之地”的意思。辖路29、州8、属府3、属州91、属县346。包括今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元代一般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则有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其

  • 布哇尔·勃罗

    又作布旺勃罗,参见“达秋·古鲁”(738页)。

  • 米里色白

    珞巴族崩尼部方言音译,意为“生气时杀牛”。珞巴族习俗,流行于西藏自治区隆子县以南的珞瑜地方。凡发生争执时,双方不直接对抗,而是在自己门前杀牛,肉分给村里人,把牛尾送给对方以示挑战,若对方敢于应战,即杀

  • 风雨桥

    侗族特有的桥梁建筑形式。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多建在侗族村寨前后的河上。主要建于清末。呈长廊状,上覆瓦以避风雨,故名。一般长20—30米,宽3—4米,最长者达60—70米。为石墩木质结构,以大青石砌

  • 八立托

    蒙古斡亦剌部贵族、蒙元皇室驸马。又译不儿脱阿。其名见于《释迦院碑》。汉文碑铭称“奉佛驸马八立托”,蒙文碑铭作Barstoge。据《史集》载,为斡亦剌部首领※忽都合别乞之孙,※脱劣勒赤与成吉思汗女扯扯干

  • 伊实卫

    见“益实卫”(1945页)、“亦实卫”、“你实卫”(1095页)。

  • 古噜

    ?—1681清朝将领。蒙古族。土默特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土默特右翼都统讬博克次子。初任佐领。康熙九年(1670),父卒,袭都统。十三年(1674),选兵会征陕西辅臣。十四年,率土默特兵700至榆林,与

  • 宝堂寺

    召庙名。在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格尔旗西部。俗称西召,又名准格尔召。明天启二年(1622),从西藏请来两位喇嘛,始建。蒙古语称葛丹石达力布大尔展林寺。崇祯元年(1628),重修。立两块石碑。清代名为宝堂寺。

  • 信苴正

    即“段正”(1692页)。

  • 毗舍邪

    即“毗舍耶”(16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