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高喀鼐

高喀鼐

清朝将领。达斡尔族。姓倭勒氏。隶布特哈旗。官至御前侍卫、都统。道光十六年(1836),为加强对东北边疆地区的统治,请裁布特哈满州官员8名,布特哈索伦、达斡尔官缺,由各部落挑选。又以旗佐官丁苦于送貂朝贡,奏请由驿站兵丁呈贡。宣宗旻宁以内臣干预地方公事,交御前大臣、军机大臣会同审讯,处以热河效力赎罪。次年,回京,以头等侍卫休致。

猜你喜欢

  • 且鞮候单于

    ?—前96汉代匈奴单于。挛鞮氏。※呴犁湖单于弟。原为匈奴左大都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兄死,被立为单于。初,因惧汉朝武力,尽放归以往所扣留之路充国等汉使,并遣使至汉贡献。后益骄,于天汉元年(前1

  • 佤语音译。俗称“人头桩”。旧时云南西盟佤族村寨专门放置供奉人头的木桩。高约一米,顶部或背后挖有洞,用以存放头颅,置于村寨附近的鬼林中。过去佤族盛行猎头祭谷之风,猎来的人头先放在木鼓房中供祭专司稻谷生长

  • 都沁·都尔本

    明代全蒙古的统称。蒙古语音译,意为“四十四”。汉语译作“四十四部”、“四十四万户”、“四十四万人众”等。实为概数,非指具体户数或人数。当时蒙古人习惯称东蒙古(鞑靼部)为“都沁”(四十万),称西蒙古瓦剌

  • 鄂博

    亦作敖包、脑包,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始见于清代,又称“封包”。遍布内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多以石块或沙土堆积而成,也有以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内埋有铜佛像或金属利

  • 移敌列

    即“移剌慥”(2066页)。

  • 移剌中哥

    即“移剌众家奴”(2069页)。

  • 谋粘路军民总管府

    元明傣族土司。《元史·地理志》载有该路,但无注释。《泰定帝本纪》泰定二年(1325)有七月诏谕谋粘路记载。《明史·地理志》:“孟定府东南有谋粘路,元泰定三年置”。《读史方舆纪要》:其地在孟定府东南。地

  • 辽夷略

    书名。明张鼐(世调、号侗初,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撰。1卷。世调万历四十八年(1620)奉使辽东,归途撰次。首述朵颜、泰宁、福余三卫,次叙女真海西南北诸部及建州部族,并记其道里远近,部族多寡,

  • 头陀军

    元代闽、浙地区畲、汉农民起义军别称。起义军剪发文面,意效佛家苦行以号召。元至元二十年(1283)十月,闽北畲、汉农民在黄华领导下,拥众达几十万人,义军举事即以此相称。

  • 十五善射处

    清代衙署名。清制:满洲八旗各选善射者15名组成一个御用的特技组织,称“十五善射”。旧例,多从王公贵族、文武大臣、侍卫官员中挑选,兵丁难于入选。乾隆三十九年(1774),改从八旗兵丁、※拜唐阿、※闲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