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人物>周敦颐

周敦颐

【生卒】:1017—1073

【介绍】:

本名敦实。宋道州营道人,字茂叔,号濂溪。周辅成子。以荫为分宁县主簿,历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等,有治绩。神宗熙宁初,知郴州,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精于《易》学,喜谈名理,提出无极、太极、理、气、心、性、命等哲学范畴,以及立诚、主静学说,为道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皆从其受业。卒谥元。有《太极图说》、《通书》及文集,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


【生卒】:1017——1073

字茂叔,原名敦实,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官州县,颇有政绩。熙宁元年(1068),知郴州。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说》,究明万物之本原,提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及“无极而太极”、“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对人性之善恶,主张以“中正”、“仁义”为立人之道,又著有《通书》。程颢、程颐皆为其弟子。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卒于任,封汝南伯,谥元公。


【生卒】:1017—1073

【介绍】:

本名敦实。宋道州营道人,字茂叔,号濂溪。周辅成子。以荫为分宁县主簿,历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等,有治绩。神宗熙宁初,知郴州,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精于《易》学,喜谈名理,提出无极、太极、理、气、心、性、命等哲学范畴,以及立诚、主静学说,为道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皆从其受业。卒谥元。有《太极图说》、《通书》及文集,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


【生卒】:1017——1073

字茂叔,原名敦实,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官州县,颇有政绩。熙宁元年(1068),知郴州。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说》,究明万物之本原,提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及“无极而太极”、“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对人性之善恶,主张以“中正”、“仁义”为立人之道,又著有《通书》。程颢、程颐皆为其弟子。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卒于任,封汝南伯,谥元公。


【生卒】:1017—1073

【介绍】:

本名敦实。宋道州营道人,字茂叔,号濂溪。周辅成子。以荫为分宁县主簿,历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等,有治绩。神宗熙宁初,知郴州,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精于《易》学,喜谈名理,提出无极、太极、理、气、心、性、命等哲学范畴,以及立诚、主静学说,为道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皆从其受业。卒谥元。有《太极图说》、《通书》及文集,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


猜你喜欢

  • 谢石

    字石奴,谢安弟。初为秘书郎,迁尚书仆射。征伐句难,以功封伯爵。“淝水之战”时,为征讨大都督,与谢玄等破苻坚。进为中军将军、尚书令、封公。兄谢安死,为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卒官,谥襄。【生卒】:327—3

  • 普恩

    【介绍】:元云南镇南州土官。世有其地。授武德将军。

  • 余应桂

    【介绍】:明江西都昌人,字二矶。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历任武康、龙岩、海澄知县,有治绩。崇祯四年迁御史,以劾户部尚书毕自严媚首辅周延儒,取其亲戚陈于泰殿试第一,又劾周延儒纳杨鹤等贿,贬归。后以言张献忠降后

  • 郑悼公

    【生卒】:?—前585【介绍】:春秋时郑国国君,名费。襄公子。郑攻许,晋栾书等救许而攻郑,楚子反救郑。次年,许灵公布郑恶言于楚,公使弟睔至楚自讼,不直,睔被囚。公乃弃楚而与晋盟。睔私与楚子反亲,子反为

  • 徐宗仁

    【生卒】:?—1279【介绍】:宋信州永丰人,字求心。理宗淳祐十年进士。开庆初,以国子监主簿伏阙上书,极言董宋臣为误国首恶。累迁太常少卿,知宁国府,被御史论罢。恭帝德祐元年,起授吏部侍郎兼中书门下检正

  • 王谨培

    【介绍】:清江苏太仓人,字守根,号仲益。国子生。工诗词,善书画,人称后来王粲。早卒。有《刺红花馆诗草》。

  • 苏章

    【介绍】:东汉扶风平陵人,字孺文。博学能文,举贤良方正,为议郎,数陈得失,其言正直。顺帝时迁冀州刺史。故人为清河太守,章行部案其奸赃,举正其罪,州境畏肃。后以摧折权豪,忤旨,免归。

  • 李讷

    【生卒】:?-729元嘉子,神龙初袭父爵为嗣韩王,官至员外祭酒。(,参见《新唐书》)【介绍】:唐荆州人,字敦止。李建子。进士第,累迁中书舍人。为浙东观察使,遇士不以礼,为下所逐,贬朗州刺史。复为河南尹

  • 卢宗道

    【介绍】:北齐范阳涿人,卢恭道弟。历尚书郎、通直散骑常侍,后行南营州刺史。尝于督亢陂杀牛聚会,有一旧门生酒醉失言,即被宗道沉之于水。后坐滥酷除名。

  • 萧伟

    【生卒】:476—533【介绍】:南朝梁南兰陵人,字文达。梁武帝弟。起家齐晋安镇北法曹行参军。从萧衍起兵,拜雍州刺史。入梁,封建安王。患恶疾,改封南平郡王,累官侍中、大司马。好学重士,四方知名者多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