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人物>文彦博

文彦博

【生卒】:1006—1097

【介绍】:

宋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


【生卒】:1006——1097

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第进士。庆历末,平王则起事,由参知政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河南府,封潞国公。英宗即位,拜枢密使。神宗初,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河阳,徙大名府。告老,以太师致仕。元祐初,经司马光荐,命为平章军国重事。彦博虽身居富贵,但待人接物谦逊。居洛,接待程颢兄弟,如同布衣之交。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相聚,论年龄不论官位,称“洛阳耆英会”,为时人钦慕。五年(1090),复以太师致仕。卒,谥忠烈。


【生卒】:1006—1097

【介绍】:

宋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


【生卒】:1006——1097

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第进士。庆历末,平王则起事,由参知政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河南府,封潞国公。英宗即位,拜枢密使。神宗初,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河阳,徙大名府。告老,以太师致仕。元祐初,经司马光荐,命为平章军国重事。彦博虽身居富贵,但待人接物谦逊。居洛,接待程颢兄弟,如同布衣之交。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相聚,论年龄不论官位,称“洛阳耆英会”,为时人钦慕。五年(1090),复以太师致仕。卒,谥忠烈。


【生卒】:1006—1097

【介绍】:

宋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


猜你喜欢

  • 高䐗儿

    真子,善骑射。孝文帝时位至散骑常侍,内侍长。坐事死。

  • 道元

    【介绍】:宋僧。吴人。辑佛祖及近世名人禅语为《传灯录》三十卷。

  • 杜魁光

    【生卒】:?—1807【介绍】:清江苏阜宁人。乾隆武进士,擢福山营守备。嘉庆中任南澳镇总兵,曾佐李长庚镇压蔡牵起事。旋以病解官。

  • 周考王

    【生卒】:?—前426名嵬。定王子。前441年,其父定王死,王长子去疾立,即哀王。立三月,其弟叔杀之而自立,即思王。同年,他攻杀叔自立为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续周公之官,称西周桓公。立十五年病死。【生卒

  • 韩溥

    【介绍】:名或作浦。宋京兆长安人。韩休后裔。后周恭帝显德初进士。太祖开宝三年,召为监察御史,累迁司门郎中。太宗淳化二年,以病辞职。博学善论,熟习台阁故事及唐代氏族,时号“近世肉谱”。尤善笔札,人多藏其

  • 曹振镛

    【生卒】:1755—1835【介绍】:清安徽歙县人,字俪笙,一字怿嘉。曹文埴子。乾隆四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官至体仁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纂修《会典》、《实录》、《河工方略》、《全唐文》、《明鉴》

  • 方槐生

    【生卒】:1329—1373【介绍】:元明间兴化莆田人,字时举。元末累荐不起。明初为郡校师。

  • 谢譓

    南朝齐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弘微曾孙。不妄交接宾客,仕至右光禄大夫。【介绍】:南朝梁陈郡阳夏人。谢朏子。不妄交接,门无杂宾。有时独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位右光禄大夫

  • 张孟兼

    【介绍】:明浙江浦江人,名丁,以字行。洪武初征为国子监学录,与修《元史》。书成,授国子学录,历礼部主事、太常司丞。刘基尝告太祖,孟兼文章,仅次于宋濂及基。出为山西按察司佥事,惩治奸猾,令相牵引,每事辄

  • 郭钰

    【生卒】:1316—?【介绍】:元明间吉安吉水人,字彦章。元末隐居不仕。明初,以茂才征,辞疾不就。生平转侧兵戈,流离道路,目击时事阽危之状,故诗多愁苦之词。于战乱残破郡邑事实,言之确凿,尤足补史传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