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
敦煌俗曲名。此调最早见于《洛阳伽蓝记》卷四,沙门宝公“造十二辰歌”。《隋书·音乐志》、《乐府杂录》、《唐会要》等书也有《十二时》曲的记载,可惜其辞已佚。敦煌本《十二时》主曲十二首,必配十二支,沿用杜预《左传注》所见十二时的名目: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南、正南)、日昳、哺时、日入、黄昏、人定,系干支字之上,故每首主曲起句为:“夜半子、鸡鸣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隅中巳、正南午、日昳未、哺时申、日入酉、黄昏戌、人定亥”,依次歌唱十二章,完成所要表达的主题。敦煌本《十二时》存有五十多种唐人抄卷。《十二时》的句式可概括为四种:(一)三七七七,(二)三五五五,(三)三七七七、七七七七,(四)主曲三七七七,辅曲三三七七七。其主要特点,皆以三字句开头,首表时辰,然后以整齐的五言句或七言句唱下去。从其句法与体式的变化来看,本曲在运用时并不墨守成规,随曲调的缓急舒畅,有着较为灵活的适应性,同时也显示出佛门教徒使用《十二时》曲调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