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赋
赋体名。是伴随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一种赋。明徐师曾《文体明辨》称为“文赋”。然屈原《卜居》、《渔父》,宋玉《高唐》、《风》诸赋至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诸赋,都以散文结构和气势写作,应称作文赋。唐代古文家之赋,上承屈、宋、司马之体,仅文字、语言及描写方式有所变化,宜称新文赋。其特点是:命意新颖,对题材、主题开拓较广,作品容载的内容比先秦两汉文赋多得多;它们布局灵活,讲究章法的跌宕有致,不拘束板滞;造句文从字顺,散句之外对骚句、骈句亦作合理吸收,不仅讲究押韵,而尤其注意行文的抑扬顿挫,富于节奏感,富于音韵之美;用词注意锤炼,注重用词的具体可感性,做到既精确又形象鲜明,既精炼又含义可晓,无堆垛之病,也无尚僻文奇字之弊;修辞方法也更为丰富多彩,各种手法兼收并蓄,因而文彩斐然,读来生动上口。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古文运动发展关系极其密切。新文赋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成果之一。韩愈《进学解》、《送穷文》,柳宗元《骂尸虫文》、《乞巧文》、《起废答》、《哀溺文》,杜牧《阿房宫赋》,孙樵《大明宫赋》,皮日休《霍山赋》、《忧赋》、《桃花赋》等,都是文赋优秀之作。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赋的体式和表现功能,对后世尤其是宋代有非常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