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诗词百科>郑谷

郑谷

【生卒】:851—909

【介绍】:

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生年另有842年或849年之说,误。郑史子。幼聪颖,能赋咏,得马戴曹邺等奖勉。咸通十一年(870)应京兆府解试,为主试李频录取。但次年省试落第。后久困举场,与薛能、李频酬和。复与许棠张乔等交游,称“咸通十哲”。一说“芳林十哲”,误。广明元年(880)起,避乱入蜀六年多。光启三年(887)进士及第(一作乾符三年,误)。景福二年(893)授鄠县尉。乾宁元年(894)迁右拾遗。三年(896)进右补阙。以昭宗奔华州,往从之,居云台道舍,自编其诗三百首为《云台编》三卷。光化三年(900)转都官郎中。约天复三年(903)退居宜春仰山。齐己往访之,因谷为改诗一字,尊为“一字师”。开平三年(909)卒,世称郑都官。谷论诗推崇陶潜、李白,哀叹“风骚如线”,赞许殷璠河岳英灵集》,不满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称赏薛能诗“篇篇高且真,真为国风陈。淡薄虽师古,纵横得意新”(《读故许昌薛尚书诗集》)。诗长于近体,多感伤身世、投赠寄送、写景咏物之作,部分篇章揭露时弊,哀伤战乱,同情民生疾苦。语言浅切明白,风格清新婉妙,颇有入情切景佳句。但格调较卑弱,又多用“僧”字入诗。“独绝句是一名家,不在浣花、丁卯之下”(清贺裳《戴酒园诗话又编》)。北宋初多以其诗教小儿。代表作《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海棠》等是唐诗名篇。《鹧鸪》尤著,谷以此称“郑鹧鸪”。《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云台编》三卷、《宜阳集》三卷,《宋史·艺文志八》著录《国风正诀》一卷。今传《郑守愚文集》(一作《云台编》)三卷。《全唐诗》编诗四卷,《全唐诗补编》补三首六句;《唐文拾遗》存文一篇。傅义有《郑谷诗集编年校注》,黄明等有《郑谷诗集笺注》。事迹见《唐才子传校笺》卷九。赵昌平有《郑谷年谱》,王达津有《郑谷生平系诗》。

西汉隐士郑子真,耕居于谷口,时称“郑谷”。后因以“郑谷”泛指隐居地。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参见“郑子真”。

【生卒】:848?~909?

【介绍】:

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谷幼聪颖,骑竹之年即有赋咏。屡举进士不第。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谷避乱入蜀,羁旅巴蜀荆楚间。光启三年(887)进士及第。历官鄠县尉、右拾遗、右补阙,仕终都官郎中,世称“郑都官”。天祐元年(904)弃官归隐宜春仰山书堂,后卒于北岩别墅。谷工诗,曾受知于马戴李频等人。咸通中,与许棠张乔等人交游酬唱,世称“咸通十哲”。有《鹧鸪诗》盛传,人称“郑鹧鸪”。其诗擅长五七言近体,多为咏物写景、送别酬唱及感叹身世之作,虽气骨稍弱,而能取熔多家,自成清丽浅切,多韵致格调,且有悲凉之气。欧阳修谓“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其易晓,人家多以教小儿。”(《六一诗话》)谷自编其诗为《云台编》3卷,今存。《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补编·续拾》补诗3首,断句3联。

猜你喜欢

  • 潘陆

    潘岳和陆机的并称。亦泛指有才华的文人学士。骆宾王《畴昔篇》:“潘陆词锋骆驿飞,张曹翰苑纵横起。”

  • 光火贼

    明火执仗的强盗。王梵志《世间乱浩浩》:“逢着光火贼,大堡打小堡。”

  • 迦陵

    梵语音译词“迦陵频伽”的省称。指佛教传说中的妙禽。刘商《咏双开莲花》:“西方采画迦陵鸟,早晚双飞池上来。”元稹《度门寺》:“佛语迦陵说,僧行猛虎从。”

  • 吴资

    【介绍】:生平无考。《全唐诗补编》收其《合肥怀古》3首。

  • 题皇甫荀蓝田厅

    【介绍】:贾岛作。诗写皇甫氏官况萧条、粗粝自足的境遇,同时也寄寓着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慨。情感沉郁,意象绵渺。“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一联,以闲淡笔致勾勒皇甫氏贫寒形象,生动传神,堪称佳句。

  • 危峰入鸟道,深谷写猿声

    【介绍】:郑世翼《巫山高》诗句。危,高。鸟道,仅有飞鸟才能通过的山路。写,通“泻”,满。猿声,语出《水经注·江水·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鸟道、猿声为烘托,描写巫山巫峡的高深险峻,

  • 鸱夷子

    即鸱夷子皮。春秋越国范蠡归隐后的化名。《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后用为咏功成身退之典。李白《古风》之十八:“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

  • 何郎灯暗

    何郎,指何逊。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诗》有“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之句状与朋友离别时的情景,故后或以“何郎灯暗”为咏叹离别之典。韩偓《闺情》:“何郎灯暗谁能咏,韩寿香焦亦任偷。”参见“何逊”。

  • 丹泥

    丹元和泥丸。道家谓心和脑。李商隐《戊辰会静中出贻同志二十韵》:“丹泥因未控,万劫犹逡巡。”

  • 握发

    洗头时用手盘握头发。周公曾“一沐三握发”,以及时接待贤士。见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三。后因用作渴求贤才之典。钱起《送任先生任唐山丞》:“上公频握发,才子共垂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