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诗词百科>颜真卿

颜真卿

【生卒】:709~784

【介绍】:

字清臣,行十三,郡望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新、旧《唐书》有传。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天宝中,累官至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乱起,真卿起义兵讨贼,附近十七郡同时响应,推真卿为盟主。后入官京师,军国之事,知无不言,为当道所忌,屡遭贬黜。后迁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建中三年(782),改太子太师。会淮宁军节度使李希烈反,真卿受命前往劝谕,被拘经年,持节不屈,于兴元元年(784)八月被缢杀。赠司徒,谥文忠。真卿工辞章,善书法,尤擅楷书,世称“颜体”,所留墨迹,为世所宝。平生著述颇富,惜多散佚,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全唐诗》存诗10首,又联句21首。其中《赠僧皎然》一首,实为皎然作而误收。《全唐诗补编》补诗1首又2句,联句1首。

【生卒】:709—784

【介绍】: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清臣。郡望琅玡(治今山东临沂),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排行十三。齐黄门侍郎颜之推为其五世祖,唐秘书监颜师古为其从曾祖。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二十四年(736),判入高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又登文词秀逸科第,授醴泉尉,不久,调长安尉。天宝六载(747),拜监察御史,累充河东朔方军、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八载(749),迁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乱起,举义旗起兵抵抗,附近十七州同时响应,聚兵二十万,被推为盟主。肃宗至德元载(756),弃郡渡河,朝凤翔,授宪部尚书,御史大夫。屡进谠议,触鳞忤旨,出为同州刺史,转蒲州刺史,贬饶州刺史。乾元二年(759),迁昇州刺史,浙西节度使,征为刑部侍郎。李辅国忌之,奏贬蓬州长史。代宗宝应元年(762)拜户部侍郎,转吏部侍郎,再拜尚书右丞。广德二年(764),迁刑部尚书,进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当时元载专政,衔真卿,诬其谤时政,贬吉州别驾。大历三年(768),迁抚州刺史,七年(772),转湖州。十二年(777),元载伏诛,召为刑部尚书。德宗建中三年(782),奸相卢杞恨之入骨,改其职为太子太师。会淮宁军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杞奏请颜为淮宁军宣慰使,前往劝谕。希烈多次诱胁,不屈节,终于兴元元年(784)八月被缢死,年七十六,赠司徒,谥文忠。真卿富于学,工于文词,书法精绝,尤擅楷书,楷法绝妙,世称“颜体”。其著述富赡,在湖州任上,延集文士著《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宋代已散佚。又有《礼乐集》(又名《古律历创制仪》)十卷,《吴兴集》十卷,《庐陵集》十卷,《临川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有著录;《家教》三卷,《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二有著录。今传《颜鲁公集》十五卷,为宋留元刚所刊刻。《全唐诗》存诗十首,《全唐诗补编》补诗一首、所预联句一首、断句二句;《全唐文》存文八十余篇,编为九卷。事迹见唐令狐峘《光禄大夫太子太师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墓志铭》,殷亮《颜鲁公行状》,新、旧《唐书》本传。宋留元刚撰有《颜鲁公年谱》。

猜你喜欢

  • 送日本使

    【介绍】:李隆基作。日本使,即藤原清河,为遣唐大使。玄宗赐诗,事在天宝十二载(753)。此诗叙写日本与中国一样风俗无别,并遥想日本使归去的情景,同时对日本君王进行了赞扬。此诗极有气魄,格调高扬。

  • 摇尾

    汉代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以虎落陷井,摇尾乞食来比喻自己受困的处境。后以“摇尾”比喻艰难处境。杜牧《宣城赠萧兵曹》:“客道耻摇尾,皇恩宽犯鳞。”

  • 感激士

    谓侠义之士。高适《李云南征蛮》:“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

  • 剑门

    山名。亦名大剑山、梁山。在今四川剑阁东北。地势险要,山东西锦延二百余里,险处峭壁直立如剑,惟阁道可通,为自古自秦入蜀要道。岑参《送蜀郡李掾》:“夜宿剑门月,朝行巴水云。”杜甫《剑门》:“惟天有设险,剑

  • 廉度

    见“廉叔度”。

  • 高衢

    【介绍】:唐代诗人。生卒年、籍贯不详。武宗至僖宗时人。曾至河南府福昌县三乡驿,见若耶溪女子会昌二年(842)所题诗,感而和之。《全唐诗》仅存此诗。事迹见《云溪友议》卷中。

  • 杨齐哲

    【介绍】:一作杨齐悊。长安四年(704)为洛阳县尉。余不详。《全唐诗》存《过函谷关》诗1首,《全唐诗补编·补全唐诗》补1首。

  • 封特卿

    【介绍】:字亚公,先世为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家于安邑(今山西运城)。封敖从子。进士及第。为湖州军倅,咸通后历位清显。《全唐诗补编·续拾》补诗2首。

  • 数赋

    赋集。唐崔葆撰。《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崔葆《数赋》十卷,《宋史·艺文志七》同。其后未见著录刊行。作品已佚。

  • 子午关

    古关隘名。为汉平帝时开辟的关中到汉中的交通要道,因南北走向,故名子午关。杨凝《送客入蜀》:“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