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卫国

卫国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以原商都周围地区封予周武王弟康叔,建立卫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康叔在受封时,分到了以从事手工业为主的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造成日后卫国工商业发达的基础。卫国是周初封建的最重要诸侯国之一,但是入春秋后却日见衰落。公元前660年,卫国被狄人攻破,卫文公靠齐桓公帮助,迁往楚丘(今河南滑县),后又迁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从此成为小国。战国时期,卫依附于列强之间。公元前254年为魏所灭,沦为魏的附庸。后来秦取魏的东地,徙卫于野王(今河南沁阳),卫复为秦的附庸。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卫最后一个君主君角为庶人,卫亡。卫自康叔至君角共传四十一君。

猜你喜欢

  • 廷议

    明代阁臣与各衙会议大政的制度。为发挥官僚佐政和供咨询的作用,明代使“廷议”制度化。凡遇国家大事及推举文武大臣,则命内阁官与各衙大臣进行集议。参加的官员为阁臣、九卿、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以及有关文武官

  • 李全起义

    金末鲁中红袄军农民起义,领导者北海(今山东潍坊)人李全,尝以贩牛马为业,长于骑射和舞弄铁枪,因号李铁枪。宋开禧北伐时,曾以弓手参加义军,配合宋军收复涟水(江苏今县)。继在潍州(今山东潍坊)、临朐(山东

  •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曹丕称帝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行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具体做法是由中央政府选择朝廷中“贤有识鉴”的官员,按其籍贯兼任本州郡的大中正或中正官,负责察访散在各地与其同籍的士

  • 捐纳

    清朝公开卖官鬻爵的一项制度。清代选官主要靠科举,另有捐纳为其补充。地主分子通过捐钱、捐米,现任官可以提级;降职、革职官可以复职;候补官可以优先选用;没有官职的可以取得官职。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

  • 黄册

    明代编造的户口总册。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进行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登记本户籍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分为上、中、下三等。并根据职业规定人户的籍属, 分为军、民、匠、灶四种户籍。民籍中

  • 饶风关战役

    宋金问一次重要战役。金军自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败退后,又以撒离喝(完颜杲)部进驻凤翔(今属陕西),与吴玠军对峙。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正月,撒离喝绕开和尚原,率主力攻克金州(今陕西安康),沿汉

  • 诬告法

    明代关于诬告者反坐的法律。明太祖朱元璋认为: “奸徒不抵,善人被诬者多矣”,于是规定“自今告谋反不实者,抵罪”。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 专定《诬告法》,其中规定:诬告三、四人者杖一百、徒三年。诬

  • 南枢密院

    辽北面朝官机构之一。以其牙署在大内帐殿之南,亦名南衙、南院。总掌文臣铨选、部族与丁赋之政。置南院枢密使、知南院枢密使事、南院枢密副使,知南院枢密副使事、同知南院枢密使事、签书南枢密院事等官。多以非宗室

  • 中俄伊犁条约

    亦称《中俄改订条约》。清政府拒绝崇厚擅签的《里瓦几亚条约》后,沙俄强迫清政府改订的不平等条约。伊犁交涉当中,崇厚在沙俄胁迫下于1879年10月2日(光绪五年八月十七日)擅自签订《里瓦几亚条约》。按其规

  • 差遣制

    宋代的任官制度。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大统治基础,任官分为官、职、差遣。官用以区别品级高低和俸禄多少,即所谓寄禄;职用以待文学之士,授以馆职和贴职(即职名),为一种加官。只有差遣方为官员的实际职务。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