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李原起义

李原起义

明中期荆襄流民起义。李原,河南新郑县人,原在刘通部下。刘通起义失败后,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十月,与小王洪、石歪膊等人在南漳(今湖北南漳西北)、内乡(今河南内乡)、房县(今湖北房县)等地,号召饥民,再次起义,荆、襄为之震动。李原称太平王,十一月,明朝政府派都御史项忠督军二十五万,分八路围剿起义军。次年十一月,李原在湖北竹山被俘牺牲。项忠进入山谷,大肆屠杀,并驱流民一百四十余万出山,途中被杀和因饥饿瘟疫而死者达数十万人。项忠立“平荆襄碑”为自己歌功颂德,人民无比悲愤,呼为“堕泪碑”。

猜你喜欢

  • 礼部

    官署名。西汉诸曹中有客曹,主外国及民族事务。东晋始置祠部,南朝沿置,北魏称仪曹,北齐亦称祠部,掌祠祭、医药、死丧、赠赙等事。北周称春官府。隋唐改称礼部,为六部之一。礼部集前朝客曹及祠部等机构之职能于一

  • 诸吕之乱

    汉初吕后死后,吕产、吕禄等发动的叛乱。刘邦死,惠帝懦弱无能,吕后临朝称制。她违背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规定,封其侄吕产、吕禄等为诸侯王,掌握朝政。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后病危, 她

  • 国民宪政会

    清末保皇派的政治团体,又称帝国宪政会。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继续坚持改良主义路线,吹捧清帝载湉“圣德”,在海外组织保皇会。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康、梁等大

  • 中美天津条约

    原称《中美和好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乘英法联军攻陷天津之机,胁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18日(咸丰八年五月初八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美国驻华公使列卫廉签订于天津海光寺。共

  • 汲桑起义

    西晋时茌平农、牧民起义。永兴二年(公元305年),汲桑和石勒在茌平率农、牧民起义,进行反晋斗争。起义军攻略诸郡县,杀守令,释囚犯,队伍日益扩大。汲桑率领义军攻克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乐陵、平原等地。数

  • 上海同文馆

    见“广方言馆”。

  • 枢密院

    官署名。唐代宗始以宦官为内枢密使,掌承受表奏,传达诏命,隐操内廷政事。德宗时,宦官操纵兵权,内枢密使权力日益扩大。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改枢密院为崇政院,枢密使为崇政使,以亲信文臣代居其职

  • 六官

    《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政,称六官。其它文献或称六卿。天官冢宰、春官宗伯的职司同于《礼记·曲礼》中“六大”里面的太宰和太宗。地官司徒、夏官司马、秋官司

  • 张节起义

    孙吴时豫章农民起义。永安七年(公元264年)七月,豫章(治今江西南昌)郡人张节领导当地农民,举行起义,参加起义群众有万余人,后为孙吴政权镇压。

  • 李悝变法

    战国初期,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的政治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尽地力之教”和“平籴之法”。所谓“尽地力之教”,即鼓励农民“治田勤谨”, 积极生产。所谓“平籴之法”, 即丰年时,由官府以平价收购粮食;荒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