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

二十四卷。《隋书·经籍志》称长水校尉刘珍等人撰,今考证刘珍未尝做过长水校尉,且此书开始于明帝时,更不能将刘珍写在编撰者之首。《后汉书·班固传》载明帝诏班固与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另有列传,载纪二十八篇,此为《东观汉记》的雏形。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篇》又称安帝诏史官谒者仆射刘珍、谏议大夫李尤杂作纪、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诸传,起于建武(25-56年),讫于永初(107-113);这大概是对《东观汉记》作了一次续编。《史通》再记刘珍、李尤死后,又由侍中伏无忌、谏议大夫黄景作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与单于、西羌传、地理志,后来又多次续撰,到元嘉(公元151-153年)中期史体粗备才开始称为《汉纪》。东汉末年,蔡邕等人又续补十志、诸列传四十二篇,但由于汉末战乱,多有散佚。称“东观”源于东汉章和以后,图籍藏于东观(宫殿名),著述修史者也从初年的兰台转迁至此,故以此为名。《隋书·经籍志》称此书共一百四十三卷,《新唐书》则记载共一百二十六卷,可见唐代该书已有佚失。《隋书》称此书起于光武帝,止于汉灵帝,而列传之文,及献帝时事,实为杨彪所补。晋时,此书与《史记》、《汉书》共为三史,人多习之,故六朝时期和唐初的人隶事释书多有征引。唐章怀太子集诸儒士注范晔《后汉书》后,《东观汉记》的地位才有所降低。到北宋时,仅存残本四十三卷,赵希弁《读书后记》、邵博《闻见后录》都称此书由高丽国进献,可见当时国内已很罕见。南宋时书目仅存有邓禹、吴江等人的列传八卷,蜀中虽有刊本流传但错误较多。明初已全部亡佚不存。清代姚之駰撰《后汉书补逸》,曾搜集遗文,共八卷,采用的多据刘昭《续汉书十志补注》、《后汉书注》、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五书,且掇拾不尽,挂漏殊多。收录于《四库全书》的《东观汉记》以姚本旧文为主,参考诸书,补其缺佚,所增者达十之六七。姚本错漏较多,但《东观汉记》原书的纪、表、志、传,载记诸体例及《史通》各书所载,梗概尚且一一可寻。整理后全书分为帝纪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传十七卷,载记一卷,另有佚文一卷,并将《汉记》与《后汉书》不同的地方附录于后。书中所载如章帝诏令增修群祀,杜林之议效祀、东平王苍之议庙舞等,均为一朝大典,但《后汉书》未予详载其文,尚有一定的补充功用。

猜你喜欢

  • 经义考补正

    十二卷。清翁方纲(详见《诗附记》)撰。《四库全书总目》把朱彝尊《经义考》列入史部目录类,很不合适。张之洞《书目答问》把它列入经部总义类,较为妥当。方纲本书也是如此。本书虽多补正,但往往有举其细而遗其巨

  • 邹南皋语义合编

    四卷。明邹元标(1551-1624)撰。邹元标字尔瞻,别号南皋,吉水(今属江西)人。万历进士,历任吏科给事中、吏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刑部侍郎、左都御史等职。曾建仁文书院,后又建首善书院,与

  • 肘后备急方

    八卷。晋葛洪(284-364)撰,梁陶弘景、金杨用道补。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他出身于没落官僚贵族之家,勤奋好学,日樵夜读,博览众书。曾封关内侯。晚年居广东罗浮山修道

  • 铜梁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韩清桂修,陈昌纂。韩清桂,曾任铜梁县知县。陈昌,邑人,进士。铜梁县明代志毁于兵燹,逮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县令郑王臣从事搜辑,仅人物、艺文二志。嘉庆十三年(1808)县令吕清踵事增

  • 退补斋诗存

    十六卷。清胡凤丹(1823-1890)撰。胡凤丹,字齐飞,号月樵,永康(今浙江)人。此集凡诗十六卷。卷一为古乐府三十九首,卷二为古乐府三十一首,卷三为古体诗四十一首,卷四为古体诗二十九首,卷五为古体诗

  • 恪靖公年谱

    又名《胡泰舒先生年谱》,一卷。清王永祺(1701-1766)编。永祺字延之,华亭人(今上海松江县),系谱主之友。谱主胡宝瑔(1695-1763),字泰舒,安徽歙县人,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历任顺

  • 容甫先生遗诗

    五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清汪中(1744-1794)撰。生平详见《尚书考异》(辞目)。该集为刘台拱写定,其子汪喜孙刊印。补遗一卷,为汪喜孙所辑。又录黄景仁、郑虎文、孙星衍、程让堂等投赠哀挽之

  • 箐庵遗稿

    一卷。清汪筠(约1644-1689间在世)撰。汪筠,字禹次,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均不详。为汪琬长子。少补吴江学诸生。三十二时患病咯血而死。汪琬得其遗诗数首,为刊附于汪氏家传集后,名为《箐庵遗稿

  • 孝经问

    一卷。清毛奇龄(1623-1716)撰。毛奇龄事迹详见《仲氏易》条。该书是驳诘朱熹《孝经刊误》与吴澄《孝经定本》二书的。其体设为门人张燧问而奇龄答,共十条,一曰《孝经》非伪书,二曰今文古文无二本,三曰

  • 老子章义

    二卷。清姚鼐(详见《九经说》)撰。《老子》一书,传世已久,难断真伪,诸家著注本虽多,但却各执一端。姚鼐认为河上公注释的《老子》所分章数,甚是不妥。因而根据自己主观所想而作《老子章义》。此书篇章字数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