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五经文字

五经文字

三卷。唐张参(生卒年不详)撰。张参,唐代宗时(762-779)人,开元天宝间举明经,至大历初佐司封郎,寻授国子司业。博通经史,精于字学。另著《唐广韵》五卷,今不传。是书为辨正经传文字形体的书。大历十年(775)六月,张参奉诏校勘五经文字,书之于太学讲论堂东西厢墙壁上。其自序云:“以经典之文,六十余万,既字带或体,音非一读,学者传受,义有所存,离之若有失,合之则难并。”可见其目的在于解决传受经典的文字识读问题。书中收集了大量的疑文或体,其校定方法是:以《说文》为依据,《说文》不备者,则求之于《字林》;如果古体难明,则定之以汉《熹平石经》;《熹平石经》湮没者,则以《经典释文》参酌之。共收三千二百三十五字,依偏旁分为一百六十部。所收文字除见于《易》、《书》、《诗》、《礼》、《春秋》五经的以外,也兼收《论语》、《尔雅》中的字。每字加注反切与直音,其反切多与《字林》相合。是书问世,经书文字的楷书写法才有了规范,顾炎武《日知录》说:“张参《五经文字》,据《说文》、《字林》刊正谬失,甚有功于学者。”是书的缺点是分部随意割取偏旁,如“艹”部、“十”部之字,颇为凌乱。至于分部或以形旁或以声旁,则不必强求一律,因为它的分部是以正定楷体字形为目的的。张参书之于壁后,唐文宗太和间(827-835)改为木版,开成间(836-840)刻之于石,附于十二经之后,今在西安碑林。至北周雕印成书。清代刻本很多,以《后知不足斋丛本》最佳,据唐石本覆刻,字大清晰。《丛书集成初编》本即其影印本。

猜你喜欢

  • 读大学中庸日录

    二卷。清康吕赐撰。吕赐字复斋,别号一峰,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此书有《读大学日录》一卷,《读中庸日录》一卷。作者宗信王阳明之学,该书也力阐王氏之说,对王氏“致良知”之说及“慎独”之说尤为推崇。

  • 匡庐纪游

    一卷。清吴阐思撰。吴阐思,字道贤,江苏武进人。此书纪匡庐之胜,自归宗寺始,迄玉川门,共五十七处。匡庐以峰为最,是记称峰上接太虚,下临无地,嵌空玲珑,自成奇险,仅可意会不可言传。匡庐绝胜,无过于此。泉以

  • 史记集解

    一百三十卷。南朝宋裴骃撰。裴骃(生卒年不详),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历史学家。官至南中郎参军。他因为看了徐广的《史记音义》有独见,又认为过于省略了,于是采摘九经诸史和《汉书音义》等书为《

  • 连文释义

    一卷。清王言撰。王言字慎旃,仁和(今浙江余杭县)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学类存目》著录,云:“是编凡二字连文及一名而兼两义与两字各为一义者,均分别训释。厘为十门。词颇浅近,盖为课蒙而作,视方以智《通

  • 谐声表

    一卷。清江有诰撰。有诰生平见“音学十书”。有诰订古韵为二十一部,遂仿段玉裁《六书音均表》之例,撰作此书。所表之字以古韵字为主,无者则据汉代韵字及《说文》谐声字,俱无则归唐韵本部。疑者宁阙。段表无音切,

  • 五经心义

    明王崇庆(详见《周易议卦》)撰。此书是把其旧著的《书经说略》、《诗经衍义》、《春秋断义》、《礼记约蒙》与《周易议卦》五书合为一书,除《周易议卦》无序外,其余均有自序。大致都是剽掇旧文,罕有心得。

  • 新化县志

    三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甘启运等修,刘洪泽纂。甘启运,奉新人,曾任新化县知县。刘洪泽,邑人,县学训导。《新化县志》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共三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分为十目。卷首为顺治、康熙、雍

  • 孝经通释

    十卷。清曹庭栋(1699-1785)撰。曹庭栋,详见《易准》条。该书为主古文,而以今文附载于下。其辑注则征引广备,辑录了唐五家、宋十七家、元四家、明二十六家、清十家,旁征诸说又有十二家之说。《孝经》词

  • 左传评

    三卷。清李文渊撰。文渊字静叔,山东益都人,还著有《得心录》等。自宋真德秀选《左传》之文入所撰之《文章正宗》,遂开探讨《左传》作文之法一派;清人魏禧《左传经世》、方苞《左传义法举要》两书推阐《左传》文法

  • 道德经解

    二卷。宋苏辙(见《诗传》)撰。《道德经解》,又称《道德真经注》、《道德经疏》、《老子新解》、《老子解》。宋以前学者注解《道德经》,或参阅河上公注本,或依据王弼注本,综其要旨,皆述无为养生治国之道,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