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亳州志

亳州志

①四卷。明李先芳等纂修。李先芳,字符卿,山东濮州人,官至尚宝司少卿,明嘉靖末年奉命为亳州同知。亳州旧志,始于明成化十八年,知县贺恩聪创修之,然荒秽苟简,全志仅数页。至弘治十七年,指挥石玺,复委贡士王浩续州志。又数十年,李先芳来守是州,惧旧闻放失,因设局重修,成书于嘉靖四十三年。此志四卷,为纪四:曰商纪、魏纪、后妃纪、郡代纪;为图一:曰郡图;为表二:曰秩官表、人物表;为考六:曰建置考、田赋考、学校考、兵卫考、材胥考、古迹考;为传十:曰秩官列传、人物列传、夏侯氏传、桓氏传、戴氏传、忠义传、孝友传、列女传、方外传、外传。此志凡例言称,则其攫摭所及,不过二十一史、《文献通考》、《玉海》、《文选》、《初学记》数种,且征引既疏,不暇考索。就其体例而言,则庞杂无序,颇伤冗滥。有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刻本。②二十卷,首一卷。清钟泰、宗能征纂修。钟泰,清同治年间任毫州州牧。宗能征,字文宿,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光绪十九年(1893)来任亳州知州。亳州旧志,始于明成化年间,至弘治十年,州人王浩复纂修之,其后一再纂辑,惜皆散佚不传,嘉靖四十三年(1564)李先芳等复再修之,迄清代顺治十三年(1656),州牧刘泽溥始重修之。乾隆五年(1740),再修于州牧华度。乾隆三十九年(1774),复修于州牧郑交泰。道光五年(1825),州牧任寿世更加纂辑。及至同治八年(1869),州牧钟泰以修省志,奉檄采辑,而志稿未成,至光绪十四年(1888),距道光任寿世志已有六十余年。光绪十五年,州牧陈晋延袁升伯主其事,设局重修,虽以同治志稿为据,然大端仍袭道光任寿世志。嗣后光绪十七年,州守王懋功,复延州人陈皞氏重加纂辑,及宗能征来任知州,病其书不出于一人之手,而意见各别,于是详为考核,增略删繁,阅两春秋始克臻事。此志攫摭旧闻,义例略备,惟分目过多,人物志分为十三类,列女志分为八类,未免志体冗滥。咸、同间捻军战事始末,此志纪之甚详。亳州乃多水患,于河工沟渠,亦详载靡遗。此志以袭旧志之失,而无所辨证。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活字本。

猜你喜欢

  • 需时眇言

    十卷。清沈善登撰。沈善登字穀人,浙江桐乡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此书第一卷为纲领。第二卷为原易、第三卷为原筮、第四卷为原象、第五卷为原数、第六七八卷为图说、第九卷为三表、第十卷为

  • 别下斋丛书

    二十七种,九十一卷,清蒋光煦编辑。蒋光煦字生沐,号放庵居士,海宁州(今浙江海宁西南)人。少孤好学,喜藏书,积书达四五万卷,著有《东湖杂记》等。以其书室“别下斋”为名辑刊《别下斋丛书》,取宋王应麟“困而

  • 周易议卦

    二卷。明王崇庆(1484-1565)撰。崇庆字德征,号端溪,开州(今四川开县)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至南京吏、礼二部尚书。该书泛论卦名、卦义,间或推及爻辞。《自序》说:“以六十四卦大义本诸彖

  • 忆秋轩诗钞

    一卷。《续钞》一卷。清范淑撰。范淑,生卒年不详,字性宜,又号菊农,江西德化人,范正衍之长女。清代诗人。未嫁而亡。此书是范淑其侄女范履福光绪十七年(1891)冬天刻于良乡县官廨。与其兄范元亨所著《问园集

  • 思益堂史学三种

    七十二卷。清周寿昌(1814-1884)撰。周寿昌字应甫,一字荇农,晚年号自庵,湖南长沙人。道光年间进士,入翰林,授编修,后任内阁侍读学士,署户部侍郎。生平喜治史学。是编三种,均为订补史注之作。《汉书

  • 读四书大全说

    十卷。清王夫之(详见《四书考异》)撰。是书析理极精,认为《四书大全》所引朱子之说,有绝非出自朱子,而为门人所假托者;有的为朱子之说,而也不可从者;有意甚是,而说不详者。而诸儒之说,又互有是非,皆为剖辨

  • 云林集

    ① 六卷。《附录》一卷。元贡奎(1269-1329)撰。奎字仲章。宣城(今属安徽)人。官至集贤学士,追封广陵郡侯,谥文靖。所著有《云林小稿》、《听雪斋记》、《青山漫吟》、《倦游集》、《豫章稿》、《上元

  • 钜文

    十二卷。旧本题明屠隆(1542-1605)撰。屠隆,字长卿、纬真,号赤水、鸿苞居士。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本集杂选经传及古文词,分宏放、悲壮、奇古、闲适、庄严、绮丽六门,仅八

  • 毛诗古音考

    四卷。明陈第撰。陈第(1541—-1617)字季立,号一斋,又号温麻山农,连江(今福建连江县)人。万历间秀才,以诸生从军,官至蓟镇游击将军,致仕归。所居世善堂藏书极富。精音韵训诂之学,尚著《读诗拙言》

  • 文道十书四种

    十一卷附一卷。清陈景云撰。陈景云字少章,江苏吴江县诸生。《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正史类《三国志辨误》条下考证作者为何人时,对陈氏有简要介绍,可参阅。陈氏博览群书,尤精于史学,撰有十种书,而《文道十书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