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伤寒类方

伤寒类方

一卷。清徐大椿(详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撰。本书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虽仅一卷,却是徐氏历时七年,五易其稿而成。徐氏认为张仲景《伤寒论》,并非是依经立方之书,而是为救误而作。“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无定”,而当时随证立方,原无定序,因此,他的《伤寒类方》不以六经分类,削除阴阳六经门目,使方以类从,证随方见。便于人们按证以求方,不必循经以求证。徐氏将《伤寒论》中一百一十三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元汤、泻心汤、白虎汤、五苓散、四逆汤、理中汤及杂方十二类。当时,人们对于《伤寒论》众说纷纭,然对于仲景原著的六经辨证是别具见解的,而徐氏之说虽未必尽符仲景原书之意,但却颇有独创性,如该书中“大青龙汤”条“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阳证者,此汤主之。”徐氏注:“按此条必有误,脉浮缓,邪轻易散;身不痛,外邪已退,乍有轻时,痛未入阴,又别无少阴等证,此病之最轻者,何必投以青龙险峻之剂,此必另有主方,而误以大青龙当之者也。”又如,“甘草茯苓”汤下注云:“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汤主之。”徐氏认为汗出者乃发汗后汗出不止,非因伤寒而自汗。此书每类先论主方条文,并将同方条文附述于后,从方治规律阐述《伤寒论》辨证论治原则性与灵活性,对各类方药性、病证、适应范围、加减变化有较全面论析,见解独特,颇受医家欢迎。书末附六经脉法,论正证之外又论别证、变证,附以刺法。有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光绪四年(1878)扫叶山房刊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格物质学

    十一卷。美国史砥尔(生卒年不详)撰,美国潘慎文(1850-1924)译,山阴谢洪赉(1873-1916)笔述。潘慎文,美国监理公会教士。1875年来华,先在苏州传教,1896年调任上海中西书院院长,1

  • 镇洋县志

    十一卷,末一卷,附录一卷。王祖畲、钱溯耆等纂修,王祖畲续纂。王祖畲、钱溯耆见本书《太仓州志》。光绪三十年(1904),王祖畲等据前志稍作增益,重订《镇洋县志》,民国初期,王氏又任总纂续修之,于民国八年

  • 法华玄论

    十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法华玄论》详见《妙法莲华经义疏》辞条。《法华玄论》常见版本是北京刻经处本。

  • 野老

    见《野老书》。

  • 东行百咏集句

    九卷。附芳洲年谱一卷。明陈循(1385-1462)撰。陈循,字德遵,号芳洲,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人。(见《芳洲集》)是编乃陈循被谪戌铁岭由京东行时,集古人诗句以抒怀而成七绝数百首。初得三百首,后又叠和

  • 进藏程站

    一卷。清王世睿撰。王世睿,字道存,山东章邱县人,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官泸州知州。雍正十年(1732),奉檄入藏,往返历九个月,因成此书,以记行程。首记自四川打箭炉起行,经襄塘、巴塘、江卡、乍了

  • 绮泉女史遗草

    一卷。清仲振宜撰。仲振宜,生卒年不详,字乡云,江苏泰州人,仲鹤庆之长女,仲振宣之姊,虎阜崔尔封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有嘉庆十二年(1807)刊本。为《泰州仲氏闺秀诗合刻》之一。与其妹仲振宣《瑶泉女史遗草

  • 帝王宝范

    一卷。明马顺孙(生卒年不详)撰。马顺孙,江南人,洪武中布衣,生平事迹不详。此书杂采经史,分类编辑,共三卷,分二十三个子目。在朱元璋立国之初,马顺孙曾将此书进于朝廷,希望采以定制作、兴礼乐。但此书采择不

  • 梁溪集

    一百八十卷。《附录》六卷。宋李纲(1083-1140)撰。李纲,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邵武县)人。政和二年(1112)进士,积官至监察御史。靖康元年(1126)为兵部侍郎。金兵入侵,力主迎战,被谪。高宗

  • 闺秀正始再续集

    四卷。清单士厘撰。单士厘,字受兹,生卒年不详,浙江萧山人,嘉兴县学教谕举人恩溥之女,出使大臣归安钱恂之妻。单士厘先后随同钱恂前往日本及欧洲数次。光绪二十年(1894),即已往日本,比秋瑾、何香凝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