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割圆连比例图解

割圆连比例图解

三卷。清董祐诚(1791-1823)撰。董祐诚字方立,江苏阳湖(今常州)人。少时工为数理舆地之学,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次年于京诚友人朱鸿处觅得张豸冠抄本“杜氏九术”(实为三术,后六术明安图所得),董祐诚“反复寻绎,究其立法之原”,撰成《割圆连比例图解》三卷。还著有《堆垛求积术》一卷(1821),《椭圆求周术》一卷和《斜弧三边求角补术》一卷。英年早逝后,其兄基诚汇集遗稿九种十六卷于1827年刻于北京,即《董方立遗书》。董祐诚对三角函数级数展开式的研究,与明安图的方法基本一致,也是利用连比例的线段,探求全弧通弦与分弦通弦的关系,并由此得到了全弧之矢与分弧之矢的关系。《割圆连比例图解》卷上首先冠以“杜氏九术”,然后给出了他的“立法之原”四则:(1)有通弦求通弧加倍几分之通弦(凡弦之倍分皆取奇数);(2)有矢求通弧加倍几分之矢(凡矢之倍分,奇偶通用);(3)有通弦求几分通弧之一通弦(此亦取奇数);(4)有矢求几分通弧之一矢(奇偶通用)。董称:“右四术为立法之原,杜氏九术由此推衍而归于简易。”为证明“立法之原”四术,董祐诚对倍矢与弦进行等分,并观察其规律列成“弦矢连比例诸率成递加数图”,并将其与三角垛联系起来考虑:“弦矢中一分与两端之一既并如递加相并数,则以递加相并数按层斜列之,倍下一列数加上一列数即可按次而得弦矢诸率。夫递加相并诸数即三角堆数也,故又以三角堆之术变之。”通过大量的计算他将九术的“立法之原”概括为:“盖即圆容十八觚之术引伸类长,求其累积,实兼差分之列衰,商功之堆垛,而会通以尽勾股之变”,从而勾通了割圆术与垛积术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董祐诚通过逐次等分弧已经认识到:“如是至亿万分则弦与弧合,而求弧如求弦,亦用弧如用弦,一弧之数,即众弦之合数矣。”这是一种微积分思想,他的认识要比明安图深刻。在写成《割圆连比例图解》二年后,董祐诚方得见明安图《测圆密率捷法》四卷抄本,他高度评价了明氏工作后认为“于立法之原似未尽也”。董祐诚工作高明之处正是在于揭示了九术之间的关系并作出了正确的推导。他的工作构成项名达《象数一原》的主要起点,在中算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割圆连比例图解》的版本有《董方立遗书》1827年董氏刊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测海山房丛刻》本;《中西算学汇通》本;《古今算学丛书》本。

猜你喜欢

  • 画禅

    一卷。旧本题作明释莲儒撰。其生卒年与事迹不详,只书中自称“白石山衲子”。从“释”、“衲”二字可推测是个僧人。此书所记也都是能画僧人,从惠觉开始直至智海,共六十余家。但其中多有挂漏,如元代僧人:绝照见于

  • 读说文记

    一卷。清许梿(1878-1862)撰。许梿字叔夏,号珊林,海宁(今属浙江)人。道光十三年(1833)进士,官江苏徐州府知府,权粮储道。许氏尝拟纂《说文解字统笺》,未成。此编乃是平日读书写在《说文》原本

  • 愙斋尺牍

    不分卷。清吴大澂撰。吴大澂,详见《恒轩所见吉金录》条。此书为吴大澂论述金石的有关书信,计三十多件。书信大多不具年代,只具月日。惟自兴安至商州道中所寄之书,署甲戌仲冬(1874)。还有自东边所寄一信,内

  • 畿辅水利议

    不分卷。林则徐撰。林则徐(1780-1850),字无抚,一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二十五年(1820)出任浙江杭嘉湖道。道光三年(1823)任江苏按察

  • 芙蓉镜寓言

    见《芙蓉镜孟浪言》。

  • 周易解诂

    一卷。清丁晏撰。作者在此书序言中,阐明了他的治易方法,他认为勘正易经文字应以文字训诂为本,探求周易真旨则应以义理为途径。他还认为训诂非博考不明,易义非研究不精,因此对于周易文字的训解并非可有可无。因此

  • 罗溪镇志

    八卷。清王树惇修,潘履祥纂。王树惇,字筠庄,河南鹿邑人,举人,清光绪五年知宝山县事。潘履祥,字春生,晚号耐叟,江苏宝山县人,同治元年(1862)举人。《潜研堂集》中,收有《罗店序》文一篇,为里人范翼王

  • 圣学大成

    无卷数。清孙钟瑞(生卒年不详)编。钟瑞字子麟,嘉兴(今属浙江省)人。本书收抄杂录明代理学家曹端、金等八十五人论师道讲学之言论,并将他们分为朱罗学派,陆王学派,其用意本善,欲从中调停两派纷争。然而两派各

  • 周易兼两

    不分卷。清倪璿撰。此书凡十篇,不分卷,卷首论三古易,第二篇论义含三义,并附录《周易本义》八论,第三篇总论二十九卦,第四篇论易律度,第五篇论易历数,第六篇为正易正法辨误,第七篇反说成艮说,第八篇论筮仪,

  • 仪礼郑注正字考

    十七卷。叶德辉(1864-1927)撰。德辉字奂彬,一作焕彬,号直山、郋园,江苏吴县(今江苏省东南部)人。光绪进士,授吏部主事。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撰《輶轩今语评》、《长兴学记驳义》,斥常州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