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医学心悟

医学心悟

六卷。清程国彭(1662-1735)撰。程国彭字钟龄,号恒阳子,法号普明子,天都(今安徽歙县)人。少年时因多病而致力于医学研究,读书广博而勤于钻研,临证经验丰富,兼通内、外科,并有高尚医德,颇有医名,晚年到普陀寺修行。撰有《外科十法》等书。治学上,程氏强调学贵沉潜,思贵专一。认为医术关乎性命,操术不可不工,处心不可不慈。其门生颇多,且教学严谨,诲人不倦,言教身教并重。“朝而诵读,昼而见症,夜而辨论”,即学习、临诊、讨论三结合。对后学者要求尤为严格,认为“心悟者上达之机,言传者下学之要”,务期“博览群言,沉思力索,以造诣于精微之域”,这样才能达到“药无虚发方必有功。”程氏此书成于雍正十年(1732),全书约十七万字。乃程氏为帮助门人学医,广集《内经》、《难经》以及历代医家名言,结合自己三十年业医心得,编撰而成。卷一为总论,阐述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八法理论、保健预防的要点法则及临床应用;卷二辨析《伤寒论》六经证治;卷三至卷五为内、外、妇产、五官等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活字本又有外科一卷。所述各证均分述病源、症状、诊断和治法,后附程氏自拟经验效方。此书在医理、治则上均有创见和发挥。在诊断上,他将传统的辨证方方明确地归纳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作为论病之八纲。这是对中医辨证论治的一大贡献。他所归纳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为治疗八法,既全面贴切,且各法正反俱论,知其所当用不当用,审常知变,颇有助于临证。于各科临证介绍,列述常见病证一百余种,每证分别记述病原、病状、诊断和治法,下附一、二主治方剂,并详载各方的加减。选方无论是自创还是成方,大多为程氏“苦心揣摩所得,效者极多”,如治痢散、止嗽散、加味香苏散、消瘰丸等治疗痢疾、咳嗽、瘰疬有显著疗效,为医家所广泛采用。此书阐发医理提纲挈纲,简明扼要,切于实用,重点突出,其文字由浅入深,内容由粗至精,选方用药,简便易行,对后世学者颇有教益,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医学门径书。《郑堂读书记》评其书曰:“条分缕析,因证定方,大抵一衷于古,而又能神而明之,以补昔人智力所不逮。盖昔人论分,分则偏;钟龄之论合,合则全。剖抉辨晰,悉归简易。”有雍正十年(1732)刊本、嘉庆二十四年(1819)上海扫叶山房刊本、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猜你喜欢

  • 七经诗

    一卷。傅咸(239-294)撰。王谟(详见辑《圣证论》条)辑。傅咸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著名文学家傅玄之子,西晋文学家。曾历任太子洗马、尚书右丞、御史中丞等职。晋武帝时,任尚书左丞等官

  • 陈文冈集

    二十卷。明陈棐(约1550年前后在世)撰。陈棐,字文冈,鄢陵(今河南许昌市东)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官至甘肃巡抚。是集凡二十卷。诗文多为率笔而就,奏疏也多迂论。故不以诗文名。是集

  • ■园丛书

    十一种,十八卷,附录一卷。清平步青编。平步青,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丛书所收古今著作都有,尤重乡邦文献。唐孙樵《经纬集》三卷,以旧钞本为底本刻成,内容校勘都超过汲古斋本。清朱潮《宝善

  • 周末列国有今郡县考

    一卷。补一卷。清闵麟嗣撰,王士濂补辑。麟嗣字宾连,歙县(今属安徽省)人,生平事迹不详。士濂字望溪,高邮(今江苏高邮)人。生平储书极富,刊有《鹤寿堂丛书》三十余卷,都是朴学家经史考订之作。著有《春秋世族

  • 快雪堂集

    六十四卷。明冯梦祯(1548-1605)撰。冯梦祯,字开之,晚年自号真实居士。秀水(浙江嘉兴)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因忤张居正,病免归故。万历二十一年(1593)补广德州判官

  • 管城硕记

    三十卷。清徐文靖(1667-1756)撰。徐文靖字位山,又字禺尊,安徽当涂人,雍正举人,官至翰林院检讨。晚年一直在故里“翠螺书院”主讲。一生务古学,讲求实学,考据经史,著述甚富。徐文靖著作大部分已在十

  • 吕子易说

    无卷数。唐吕严撰。吕严字洞宾,进士,后入山学道不返,俗称为吕祖。《吕子易说》首列河洛等图,共三十一图解;其次列上经三十卦说;再次列下经三十四卦说及系辞说。据篇首曾燠序云,此书原藏于虞山石室,出世太晚,

  • 熙朝名臣实录

    二十七卷。明焦竑撰。焦竑生平事迹见《献征录》条。该书主要记载明朝人事迹。据书前自序称,作者谓明代诸帝皆有实录,而诸臣之事却不详,故撰成此书。书中自王侯将相以至庶人、方外、缁黄、僮仆、妾伎、无不备载。书

  • 金陵历代建置表

    一卷。傅春官撰。傅春官,字苕生,江宁人。勤于学问,耆学长者亦乐为指导,故熟悉乡邦文献。他藏书丰富,精通版本目录之学。著有《金陵丛刊》等。此表分成五栏:一曰国都,二曰州府,三曰留军,四曰郡州府,五曰县。

  • 澄清堂帖

    十卷。不著刻者姓名。该帖以甲、乙、丙、丁等十天干为分卷标志,现仅存前五卷王右军书。由于该帖直到清乾隆时才有论及,明以前未见著述,故对该帖真伪各执一词。董香光等认为是南唐时刻,程南村则认为是宋人伪帖。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