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礼疑义

周礼疑义

十九卷。清吴廷华(1682-1755)撰。廷华字仲林,一作中林,号东壁,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官至福建海防同知。是书原为四十四卷,乃吴氏《三礼疑义》之第一部,今缺四至二十八卷。其体例首列经文,次引郑(玄)注贾(公彦)疏及他说,或间下已说,分订义、疑义二例,每多删节移易。前者为所取,间或加案语,后者为所不取,往往掊击甚力。吴氏自序称,“《注疏》大概割裂经文,附会史传。经文史传之不已,又广之以纬书;纬书之不已,又广之以汉法(王)莽制,且又好为武断穿凿之说。其义既紊,其疑益多。”然其说多不足取,如《序官》“乃立冢宰”下,吴氏谓“冢宰、太宰为一”,而其实总领百官者为冢宰,天官之长曰太宰,二者本自有别,不可混一;《内竖》下谓“竖不可以名官”,而《左传·昭公四年》传即以竖为官名,吴说殊误;《训方氏》下,谓郑注“主教道四方之民,与经不符”,然经文明言“正岁则布而训四方”,郑正融会经旨,其说有据,吴说不足取。吴氏又疑《五官·序官》“未必皆礼经之旧”;又疑《士师》邦谍后世为增益;吴氏又谓,《考工记·轮人》“以其围之泐”,围当作径,“五分其毂之长”,长当作径;《辀人》“盖弓象天”以下“疑错简”;《冶氏》“重三垸”,《弓人》“利射深”,“均疑误”,等等。吴氏的这些疑难多不得经旨而妄疑,实不足取。当然,吴氏书中间或亦有足以匡补郑注,或可备一义之说,故孙诒让《周礼正义》间亦节取其说。是书有诒经堂续经解写本。

猜你喜欢

  • 纲鉴会编

    九十八卷。清叶沄撰。沄字蕃久,号松川,昆山(今属江苏)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温公《通鉴》,朱子《纲目》,年经月纬,学者所宗,为外纪、前编、续编所不及。“纲鉴”之名,为《纲目》、《通鉴》各摘一字称之,又

  • 人物志

    三卷。三国时魏刘邵(约182-245)所撰。刘邵字孔才,广平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人。建安中为太子舍人,黄初中转尚书郎、散骑侍郎,明帝时初任陈留太守,又诏为骑都尉,升迁散骑常侍。正始中,执经讲学,赐

  • 续明纪事本末

    十八卷。清倪在田(生卒年月不详)撰。倪在田,字子新,又字田甫,号苕村,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诸生,留心南明史事,著有《扬州御寇录》等。《续明纪事本末》,为《明史纪事本末》续编,体例悉同。对史料广泛搜

  • 静居集

    四卷。明张羽(1333-1385)撰。张羽,字来仪,以字行,更字附凤。本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侨居浙江吴兴。元末领乡荐,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于吴。洪武六年(1373),征起,廷对称者,授太常寺司丞,后

  • 古夫于亭杂录

    六卷。清王士祯(详见《古欢录》)撰。此篇乃士祯解官刑部尚书归乡撰成《香祖笔记》后,又博采所见所闻,撰著而成。因其所居鱼子山有古夫于亭,所撰无固定体例,不分顺序层次,属杂录之类,故命名《古夫于亭杂录》。

  • 五经博士考

    三卷。清张金吾(详见《爱日精庐遗稿》)撰。本书孙原湘、李兆洛序,作于道光丙戌年,又有黄廷鉴序,写于道光乙未。廷鉴是金吾老师,其序是本书刊印时所撰,其时金吾已辞世。书前列有《夏陈君子准论五经博士书》以及

  • 资治通鉴目录

    三十卷。北宋司马光(详见《资治通鉴》)撰。《通鉴》一书,包括宏富,卷帙浩繁,光恐读者难于寻检,故于编纂之时,提纲挈要,并成此书,于元丰七年(1084)与《通鉴》同时奏进,即进书表所谓略举事目以备检阅者

  • 长春真人西游记地理考证

    一卷。清丁谦撰。丁谦,详见《西游录地理考证》。元太祖时,丘处机应诏赴大雪山,其弟子李志常随从,记往返道途见闻成是编。原载道藏中。《元史》有丘处机传,李志常号真常子,《元史·宪宗本纪》载道士李真常掌道教

  • 说文提要校订

    二卷。近代金钺(生卒年不详)撰。金钺字劼卿,天津人,著作尚有《六书约言》、《说文提要增附》。是编乃校订陈建侯《说文提要》之作。编中于改定陈氏原本处,加“厶”识于原文之旁,于增补陈氏原本处,加“厶”识于

  • 情史续书

    见《女才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