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朝名画录

唐朝名画录

一卷。又称《唐贤名画录》。唐朱景玄(生卒年不详)撰。朱景玄,江苏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翰林学士。《图画见闻志》作朱景真,为避宋讳。《新唐书·艺文志》曾题该书曰《唐画断》,《文献通考》称之“《画断》,一名《唐朝名画录》”,朱景玄自序其书,称之为《画录》。朱景玄认为古今画论很多,但隋、梁以前“不可得而言”,唐以来有李嗣真之《画品录》,也只是“空录人名,而不论其善恶,无品格高下卑后之观”,故而作者“好斯艺,寻其踪迹。不见者不录,见者必书”,于是作者仿张怀瓘之《书断》体例撰成《唐朝名画录》。《唐朝名画录》共收唐朝画家吴道子等一百二十余人,并以神、妙、能、逸四品定其高下,其中神、妙、能三品中又分上、中、下三个等格,而逸品则无等次之分。朱景玄认为画有难易,“以人物居先,禽兽次之,山水次之,楼殿屋木次之”。而“近代画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惟吴道子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可齐踪于陆、顾”,故朱氏推吴道子为“神品上”,“周昉次焉”居“神品中”,二人独享其荣。继之,“神品下”有阎立本等七人;“妙品上”有王维等八人,“妙品中”有五人,“妙品下”有十人;“能品上”六人,“能品中”二十八人,“能品下”二十八人;“逸品”仅收三人,加上篇首所列之“国朝亲王三人”,及目录中附李嗣真《画录》所著空有其名,不见踪迹者二十五人(不分品格),共一百二十五人,其中只前一百位画家在书中前列姓名及所擅画科,后正文立其小传,并略叙事迹,评论画艺。可见,所收人数与书中所言“一百二十四人”不相符。朱景玄合李嗣真《书品》之“逸品”与张怀瓘《书断》之“神、妙、能”三品为一家而作为品画之原则,创立“至今,遂因之不能易”,可见其在中国画品评史上之卓著贡献。其中记载虽有舛误,但毕竟保存下不少珍贵的艺术史料,因此,《唐朝名画录》仍不失其绘画史著之重要地位。朱书既仿《书断》体例,谓之《画断》未尝不可;《文献通考》之说,亦未必无据;《四库提要》认为是传抄之误则似太武断。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称该书为《唐朝画断》。《唐朝名画录》有明刊本、《王氏画苑》本、明翻宋本、《学津讨原》本、《美术丛书》本、《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品丛书》本(于安澜编)、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温肇桐注本。

猜你喜欢

  • 四书疑言

    十卷。清王廷植撰。廷植榜名廷柱,字实丞,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至山东兵备道。是书首有李元度序、陈三立序、毛庆藩序及书,又有自作凡例。疑注疑朱注,《大学》就旧本解释,义未尽者别为说,《中庸》也统释

  • 春在堂诗集

    十卷。附《词》三卷。清俞樾(1821-1907)撰。俞樾字荫甫,号绚岩,晚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道光年间进士,累官翰林院编修,督河南学政。后主杭州诂经精舍讲席三十余年。俞樾工篆书、隶书,通经书,著有

  • 大藏一览

    十卷。明代陈实原(生卒年不详)撰。陈实原信佛爱书,积年与佛教经籍打交道。特别是藏经浩繁难于寻览,不便僧俗人等查阅利用,引起他的高度重视,遂录其大略,括为一书,名之《大藏一览》。该书作为大藏经目录指南,

  • 祭皋陶

    一卷。清宋琬(1614-1673)撰。宋琬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顺治八年任浙江宁绍道台,登州于七为乱时,其族子诬告他参预谋逆,被下狱三年,后起为四川按察使,卒于北京。善

  • 易飞候

    一卷。汉京房(前77-前37)撰,清王谟辑。京房生平事迹见《汉书·京房传》,西汉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字君明,本姓李,官至魏郡太守,系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受《易》于梁人焦延寿,

  • 清晖馆集

    二卷。明谢廷谅(生平见《薄游草》条)撰。谢廷谅著有《千金堤心志》,已著录。此集上卷为诗,下卷为文。前有万历十六年(1588年)陈文烛序,称其学问日富,变化无穷,与胡应麟并称。其作虽工丽,但边幅太狭,犹

  • 容斋随笔

    十六卷。《容斋续笔》十六卷,《容斋三笔》十六卷,《容斋四笔》十六卷,《容斋五笔》十卷,共七十四卷。南宋洪迈(1123-1202)撰。洪迈字景卢,号容斋,别号野处,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代名臣洪皓

  • 渔樵对问

    一卷。旧本题宋邵子撰。邵子,即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其先范阳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其为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与司马光、吕

  • 效颦集

    三卷。明赵弼(约1445年前后在世)撰。赵弼,字辅之,号雪航,南平人。曾任汉阳儒学教谕。生卒年均不详,生平亦不详。弼博学多识,尤精于易。著有《效颦集》三卷和《雪航肤见》十卷,并传于世。《效颦集》系仿宋

  • 周易析义

    十五卷。清张兰皋撰。张兰皋原名一是,字天随,江苏武进人。此书初刻于乾隆九年(1744),到乾隆十四年(1749)又改订八十页而重刻,遂为今本。大旨以程子《易传》、朱子《本义》为宗,而佐证以宋、元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