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

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卷。是我国历史上最大一部官修丛书。乾隆年间,清王朝政治经济正臻全盛时期,学术研究也因朴学的兴盛而呈繁荣景象。大批学者遵循汉儒训诂方法研治古籍,深感有将古今著作汇为总集以便检阅之需要。而清高宗弘历又为了加强文化统治,欲寓禁于征以便因势利导,于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敕令设馆编修《四库全书》。于《四库全书》馆任职者360人,正总裁官有永瑢(高宗第六子)、永璇(高宗第八子)、永理(高宗第十一子)、刘统勋、刘纶、舒赫德、阿桂、于敏中等十六人,副总裁有梁国治、曹秀先、刘墉、金简等十人,总阅官有德保、周煌、庄存与等十五人,总纂官有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三人,总校官陆费墀一人,翰林院提调官有梦吉、祝德麟等二十二人,武英殿提调官有彭绍观等七人,总目协勘官有汪如藻等七人,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有刘校之,王尔烈、俞大猷、邵晋涵、戴震等三十九人,校办各省送到书纂修官有邹奕孝、姚鼐、翁方纲、朱筠等六人,以及黄签考证官二人、天文算学纂修官兼分校官三人,缮书处总校官四人,缮书处分校官一百七十九人,篆隶分校官王念孙、谢登隽二人,绘图分校官门应兆一人,督催官三人,翰林院收掌官二十人,缮书处收掌官三人,武英殿收掌官十四人,监造官三人。其中有许多人为当时之著名学者。《四库全书》选书来源主要有三,其一为内府藏本,明清以来内廷藏书甚多,且多佳本。其二从明《永乐大典》中录出,《永乐大典》收古书八千余种,但只有正副二部写本,正本已于明末毁佚,副本也于八国联军入侵时焚毁劫掠,所以《永乐大典》之书靠《四库全书》保存了一部分。其三为各省采进本及藏书家私人进献本,此类书占比重颇大,清政府并于征书过程中大量抽查、禁毁所谓有碍正统之著作,并曾兴起文字大狱多起。《四库全书》经近十年之群力经营,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始告完成。之后,又动员三千八百余人先后誊写七部,分藏于文渊阁(北京)、文溯阁(盛京)、文源阁(北京)、文津阁(承德)、文宗阁(镇江)、文汇阁(扬州)、文澜阁(杭州)。后来文汇阁、文宗阁藏稿毁于战火,文源阁藏稿也被英法侵略军焚毁,文澜阁也多散失,又经补钞得全。因《四库全书》卷帙浩繁,在清代除抽印部分著作为《武英殿聚珍丛书》外,一直未曾全部印行。民国二十三年(1934)商务印书馆又选印二百三十二种,名为《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其后台湾商务印书馆又续刊第二至十二集。1983-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才将运至台湾的七阁中最佳本文渊阁本全部影印,此部丛书才得公之于世。该书之优点:第一、该书是我国历史上收辑古代著作最多的大丛书,中国古代典籍赖此得以保存流传,内容包括学术文化各种门类,凡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以及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农业、医药等无所不包。第二、该书在古籍整理方面,贡献颇大,所选著作不仅精选善本,且大都加以校勘,校勘者又多系专家,无论从版本还是从内容方面都作了大量订证补漏工作。附于全书之末的王太岳汇辑《四书全书考证》一百卷,是极好的证明。第三,该书在目录学方面可谓达四部之顶峰。全书按经史子集传统四部分类法编排,故称之“四库”。但在具体分类上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四部下又分四十四类,其中十五类又细分六十六属,各部各类各属分别以重要典籍为中心,收列有关著作,如经部环绕十三经,辅以解经、考订、辨伪、名物等有关经学著作;史部以二十四史为主干,旁及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之属,以及与史学有关的地理、职官、政书、史评之类著作。子部集部,也大体相似。第四,每种书前都附有对该书作者、内容版本等方面知识的介绍和考证,相当于书目解题及评价,后来纪昀汇辑成册(为求文体一致,转录时有增损润色),即是解题目录书《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提要对初读者有辨章学术指示深入研究之门径的作用。全书最大缺点有二,一是凡触清朝忌讳之著作,均遭禁毁抽改,不仅使许多重要著作亡佚,甚至收入著作也面目改变,非复原貌。另一是主持编修者囿于所谓正统思想,在学术上又坚持门户之见,诋毁进步或不同思想著作,轻视生产技术,蔑视小说戏曲等,遂使传统文化中一些重要方面的著作未被收录。例如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等人许多著作多遭排斥,儒学中尊程朱而否定其他学派等,也有失公允。此外,《四库全书》也同其他书籍尤其是官修书一样,也存在其他方面的缺点错误。尽管如此,其整理和保存大量历史文献、典籍之功是不可抹杀的。《四库全书》除著录部分外,也另有只存书名之著作六千余种,九万余卷,此部分也可参见《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书介绍。另外,该书所收书籍种类、卷数,由于种种原因,当时的七阁所存稿及后来的剩余几阁种,甚至《四库全书总目》记录数目,都不尽相同。文渊阁本今存36375册,连同《总目提要》(殿本)128册,《四库全书考证》72册,分架图8册,共计36583册,是现存诸阁本册数最多、保存较完好的一部。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时又逐本逐卷清查,对缺卷、缺页、误号及字迹模糊1320处均加注说明,部分缺页等又加以补正,可以说是该书最好底本。有1983年-1986年台湾省商务印书馆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刊行的缩印本。

猜你喜欢

  • 文苑四先生集

    四卷。明钟岳秀撰。钟岳秀,字泰华,自称江右(今江西省)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其著作有《文苑四先生集》。是书采自唐代韩愈《毛颖传》以下,凡为笔、墨、纸、砚所作之文,分体裁进行编辑,其作者事迹则随文附见

  • 画禅

    一卷。旧本题作明释莲儒撰。其生卒年与事迹不详,只书中自称“白石山衲子”。从“释”、“衲”二字可推测是个僧人。此书所记也都是能画僧人,从惠觉开始直至智海,共六十余家。但其中多有挂漏,如元代僧人:绝照见于

  • 谈书录

    一卷。清代汪师韩(1707-?)撰。汪师韩字抒怀,号韩门,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进士,官居编修。有《上湖分类文稿》、《观象居易传笺》、《孝经约义》等著作。此书是作者的札记,中间夹有号证与议论,

  • 愿学堂集

    二十卷。清周灿(约1673前后在世)撰。周灿,字维林,号星公,陕西临潼人,生卒年不详。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至南康府知府。著有《愿学堂集》。是集为周灿诗文集。凡二十卷,文十八卷、诗二卷,并附《

  • 书传会选

    六卷。明刘三吾(生卒年不详)等奉敕撰。三吾名如孙,以字行,自号坦坦翁,湖广省茶陵(今属湖南省)人。元末明初经学家、文学家。仕元为广西儒学副提举。入明,官至翰林学士。三吾博闻强记,学识过人,每承皇帝垂问

  • 瑯琊漫钞

    一卷。明文林(1445-1499)撰。文林字宗儒,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成化八年(1472)进士,历太仆寺丞,建言时政十四事,告病归。后复出为温州府知府,卒于官。文林文学该博,精通易数及卜筮之说。此书

  • 石秀斋集

    十卷。明莫是龙(1537-1587)撰。莫是龙,字云卿,以字行,更字廷韩。华亭(上海松江)人。著有《话说》等。莫是龙书画皆有名,而为诗则不屑深思。《明诗综》载有《莫廷韩遗稿》,不著卷数。是集前有传一篇

  • 晋书别本

    一百三十卷。明蒋之翘撰。蒋之翘,字楚稚,秀水(今属浙江)人。是书是对《晋书》作了删削而成。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称其“尝详对《晋书》,镂版以行。”而《嘉禾征献录》则又称其有《晋书注》一百三十卷,此本

  • 讲周易疏论家义记

    残卷。卷数、作者不知。此书为旧抄本,仅存《释乾》、《释噬嗑》、《释贲》、《释咸》、《释恒》、《释遁》、《释睽》、《释蹇》、《释解》九卦。《释咸》条中题目“讲周易疏论家义记释咸第十”,因知书名。其释义分

  • 崇祯朝纪事

    四卷。李逊之(生卒不详)撰。李逊之,字肤公,号江上遗民。江阴(今江苏江阴)人,一说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明末大臣李应升子。继承家学,入清不仕。著有《李忠毅公家谱》。《崇祯朝纪事》,编年体史书。取材邸报